中消协公布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
电视购物预付费消费投诉热度不减
■本报记者 任震宇
4月2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34413件,同比下降6.5%,解决12610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508万元。
第一季度中,消费者对涉及合同、安全、人格尊严方面的投诉有所上升,对服务的投诉已经超过对家电产品的投诉。投诉增长居前6位的商品和服务是销售、种子苗木化肥、邮政快递业、首饰工艺品、儿童类用品和美容美发洗浴(见表格)。其中,电视购物和预付费消费既是投诉热点,也是解决难点。
电视购物市场秩序混乱
在第一季度的投诉中,关于销售的投诉上升幅度最大,达到60.2%。其中,电视购物引发的纠纷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中消协表示,目前电视购物市场秩序混乱,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情况较为严重,消费者购物风险较大。具体表现为,广告发布者为了自身利益,不依法查验有关证明,不依法核实广告内容。一些电视购物节目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三无”产品,随意夸大产品的功效,甚至以玩具或样品冒充真品,以所谓低价格、高性能诱骗消费者。电视购物过程中,速递人员通常要求消费者必须先交钱签收才能验货,消费者发现问题后,速递人员推卸责任,要求消费者直接找订货公司。但邮寄单上常常没有订货公司地址,消费者打电话联系,订货公司要么推诿拖延,要么诱骗消费者再次上当,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求偿权难以保障。
预付费消费风险较大
上升幅度较快的还包括预付费消费投诉。中消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消费者对美容美发洗浴类的投诉上升了6.9%,其中多为预付费方式导致的纠纷。美容美发质量、安全的投诉均有所上升。
调查显示,预付费消费引发的投诉多为经营者不择手段忽悠消费者所致。具体表现为,有的经营者为了吸引消费者,以一定的折扣为消费者办理年卡消费,包括美容、美发、健身等。一旦经营状况不好,或一走了之,或转手给其他经营者时,不做好服务交接,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导致继任的经营者不愿承担义务。有的经营者打着免费的幌子,在大商场或超市引诱消费者试用其产品,并利用各种方式强迫消费者购买其他美容美发产品或服务卡,事后拒不兑现有关服务承诺。有的经营者以消费者持有的计次卡的配套产品提前用完为由,巧立名目,推销其他产品,中途加价,强行收取费用;或以自设的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的权益,如:消费卡过期作废、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本卡丢失恕不退款、单方设置消费期限、一次性消费金额等。有的经营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在服务过程中使用劣质或不合格的产品冒充高档产品欺骗消费者,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知识缺乏,不尽告知义务,不询问消费者是否存在身体上的个体差异,导致消费者使用产品后过敏、受伤。
农资消费投诉有所上升
第一季度,消费者对农资的投诉同比上升了30.3%,种子苗木化肥投诉上升40.5%,主要反映在种子苗木化肥和个别地区农机具存在质量等问题。
为了准备春耕生产,农民大量购买化肥、种子、农用机械等农资产品。一些经销商利用部分农民喜欢价格低廉的特点,销售质量不合格或已被淘汰的产品,欺骗消费者。个别农用车出厂时质量不过关,使用不久发生性能故障。一些农机具维修服务网点少,售后服务不及时,维修人员技术不过关,反复修理不能排除故障,耽误农时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节庆消费引发投诉多
元旦、春节都在第一季度,一些经营者利用节日购物高峰,在商品销售中以假充真,虚假折扣,明降暗升,欺骗消费者,也引发了较多的投诉。个别消费者因为过分关注价格,对商品质量、颜色、款式等往往不在意,一旦购买后感觉不合适,退换起来比较困难。个别经营者仍然利用返券促销的形式吸引消费者,却又设置种种障碍限制消费者的权利。个别地区的餐饮业经营者为了获利,大量接受年夜饭订单,超出自身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个别饭店节前接受大量预订,可到过节时,因员工短缺被迫关门,影响消费者正常用餐。
随着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全面铺开,个别不法经营者打着“家电下乡”的旗号,将收购来的废旧家电换上新壳以旧充新,在偏远地区,利用农民没有掌握“家电下乡”产品的信息,冒充正规渠道和优质产品销售。这些废旧产品零部件已经老化,质量安全无法保障。
此外,进入股市购买股票基金和彩票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经营者以“高额回报、绝对中奖,只赚不赔”的虚假承诺,签订违法合同,诱使欺骗用户购买所谓的分析预测软件或中奖信息,收取手续费、服务费。用户根据他们的信息购买的股票和基金往往只赔不赚,彩票难以中奖。用户再想追究,对方早已踪影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