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古镇街道
现状:过度商业化难觅古镇气息
七月底,艳阳高照,记者来到无锡惠山古镇,虽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但在古镇旅游的游客却很少,而其中外地游客就更少了。古镇街道两旁开的泥人、竹刻、锡绣等工艺品店基本无人问津,小吃一条街上的餐饮店生意也是“惨不忍睹”,临近中午时分,前来就餐的游客寥寥无几。“游客太少,没什么生意。”一些店主无奈地表示。“东西价格不便宜就算了,关键是没什么特色啊,这里能买到的外面也可以买得到。”一位游客向记者表示,自己慕名而来却有些失望,逛了一圈除了看到一些仿古建筑之外,大多都是卖礼品的商铺,“商业味太浓,一点古镇的内在韵味都没有体会到”。
记者步行在惠山古镇的街道上,发现大多数游客都是当地赋闲的老年人,而很多游客只是借道古镇,方便进入锡惠公园、寄畅园、惠山寺等景点,几乎很少有游客是专门冲着古镇而来的。
据了解,政府对于惠山古镇的规划曾以修葺、还原祠堂、街坊、河道为主,融入当地特色工艺产业,如惠山泥人、留青竹刻、锡绣等,描绘了一副小河两岸,以传统村镇的散淡自然式的田园风光为格调,间以码头连绵、街河相依的江南水岸市集景致。而现实的景象却与美好的规划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古镇施工改造尚未完成,另一方面则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外地游客根本没听说过惠山古镇,提及祠堂文化也是一脸茫然,这就需要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打响惠山古镇品牌知名度。
宝善桥西——已修葺一新的祠堂群
思考:古镇开发不能生搬硬套模板
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古镇”为主要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丽江、平遥等古镇的经济效益让各地政府眼红不已,全国掀起了一阵“古镇热潮”,一大批古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齐出,吸引着腰包正鼓、游兴正佳的游客们。而惠山古镇,只不过是这“古镇热潮”中兴起的一角。可是原生态的古镇数量毕竟少,很多地方的古镇建筑已与高楼大厦、普通民居、商铺融为一体。于是,借“还原、保护古镇面貌”为名,对于不符合古镇原有风貌的建筑拆离,同时兴建大量仿古建筑,使古镇得以规模化,便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的项目不在少数,这大抵是“古镇热潮”下各地古镇开发的一般规律。
据了解,全国已有两百多个有名古镇,地方政府对其投资可谓不遗余力。然而大多数古镇实则大同小异,难有鲜明特性,趋于“同质化”,究其原因,无非是地方政府利益心态驱使,项目急于上马,而未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探析,也未有独具特色的古镇规划。
去过几个古镇旅游后便会发现,仍然居住在古镇的原住民几乎没有。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原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发展旅游当作古镇保护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原住民有的将老房子改造成商铺或旅店做起了生意,有的不堪忍受吵闹甚至将老宅高价出售后搬进了城市,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使得古镇内在的人文价值逐渐缺失,遗留下的只有那“仿古”的躯壳。
宝善桥东——施工尚在进行中
追问:如何守住古镇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