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曦涛
在物价一路走高的今天,申请世界遗产成功后景区门票价格快速上涨早已成为常见现象。大豆、大蒜、白糖出现“逗你玩”、“算你狠”、“唐高宗”称呼后,世界遗产景区门票涨价也被尊称为“姨姥姥”。近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论坛上,世界遗产门票价格问题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消费者对门票价格构成应享有充分知情权
有专家表示,我国景区门票尤其是世界遗产门票的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数据显示,按照门票价格与人均月收入的比例,日本冲绳首里城的门票价格相当于日本公民月收入的0.16%;英国白金汉宫为0.68;古罗马斗兽场为0.24%;巴黎凡尔赛宫为1.5%,而在国内即使是最便宜的北京故宫门票,其比例也达到了4.2%,许多世界遗产景区门票的价格是故宫的六七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认为,几年前曾讨论故宫、天坛、颐和园门票价格涨价的问题,最后因社会影响强烈作罢。而申遗的目的是扩大影响,吸引到更多投资,不可否认申遗对景区的环境整治、服务提升起到了正面作用,但关键的问题是门票的价格到底该由什么决定?遗产属于谁?谁有权收门票?我们的定价体制在哪?因此,遗产地的门票价格不是问题,问题是价格当中申遗的成本究竟是多少?遗产地的利益相关者各自在门票当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事实上,价格首先涉及的是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问题,价格只是表面现象,交的钱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才是让消费者最堵心的地方。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李天元举例说,他今年8月份去新疆喀什参观了一个清真寺,清真寺中有一个巨大的告知牌,写明2009年这个清真寺总共门票收入情况,修缮费用、运营费用、员工补贴费用、政府补贴等费用一一列明,“如果门票收入使用明细清楚,那么也许人们对门票涨价的问题就不会这么情绪化了。”
世界遗产应对公众免费开放
“在同类景点中,遗产门票价格为什么比私营人造景点还要高”?这是现场一位专家提出的疑问。在世界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多数为地方政府拿出资金整治环境、搬迁居民、保护修缮,起到对世界珍稀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广作用。其实这样的成本不能简单的算在消费者头上,但很多地方由于属地管理和财政等方面的原因,最终还是以“门票经济”的形式体现。
专家指出,例如故宫就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明晰方式,每年的维修费用、人员成本、门票收入全部归属财政管理,而故宫的门票多少、是否涨价与其没有太大关系。虽然一些地区申遗的出发点是保护,但实际上遗产保护的资金落实困难,还涉及到新景区的开发,推出新产品等问题,最终的资金来源有限。“有些地方世世代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政府没有足够的钱支撑遗产的保护,做不到完全非商业性的开发,这个也是发展中国家在遗产开发中的困境。”一位专家说。
此次论坛上也有不少专家提出,世界遗产的门票不仅不应该涨价,而且还应该对公众免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闵庆文研究员表示,我国世界遗产少有企业投入,申遗的前提是政府投资,为什么后续的旅游开发却总是表现为企业形式,事实证明杭州西湖、南京中山陵免门票的效果良好,这对兑现《世界遗产公约》约定承诺是正面的。他从自己关注的哈尼梯田等农业项目出发提出观点,理想的状态是不收门票,“一些世界遗产地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百姓还比较贫穷,应该通过旅游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的居民、当地的社区、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这样的财富,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百姓应从中受益。”
世遗景区门票收入分配应更合理
众多专家基于保护的目的,同意通过限制人流或预约参观等制度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例如布达拉宫每天分时段限售2700张票;敦煌景区对团队采取预约制度,并且实时监测各开放洞窟内的空气,一旦超标则会关闭相关洞窟或采取轮流开放洞窟的方式对外开放。在目前的财政机制与景区管理机制下,一步到位全部免去世界遗产景区门票只是一种美好的憧憬,在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目前并没有一条完美的道路,在此情况下,公平性问题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应该有垂直公平与水平公平两种情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邹统钎分析说,前者指根据收入情况、年龄、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差别定价,后者指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的区域,或者免费开放的日期。他特别强调,旅游景区尤其世界遗产景区,是一种公益性的景区,更多强调的是非盈利,所有的盈利去向应该公开透明。”
税收政策与财政制度在未来世界遗产景区的价格纷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重点在申遗后的利益分配。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李天元则提出,申遗是为了提升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知名度,提升当地民众的自信心、自豪感,申遗成功的受益者不仅是旅游景点,或者说不仅仅是旅游业,而是一个地区所有的行业,维护遗产的费用应该由当地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或者说由申遗所带来的整体效益承担,政府在财政上要给予遗产倾斜与支持,而不是将希望全部放在提高门票价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