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视界 » 出游贴士 >> 正文

出游贴士

江苏特产之淮安篇
江苏消费网 (2009-11-17) 来源:本网综合
阅读:
 盱眙十三香龙虾:
简介:盱眙龙虾,味道独特,具有麻、辣、鲜、香的特点,作为一种大众化、平民化的食品,余香不绝,回味无穷,屡食不厌,因而有相当强的市场占有率,深受广大食客的青睐。
  盱眙龙虾之所以有名,是与它的烹制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它的配料是独一无二的,即十三香(数十种中草药组成);另外盱眙大小餐馆在将龙虾上桌时不是用的碗、碟之类的餐具,而是用的面盆、脸盆等;由于前几年螃蟹价格具高不下,对于普通百姓只好以虾代蟹过把瘾了,所以盱眙龙虾又被戏称为“螃蟹助理”。
  盱眙龙虾,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是手抓十三香龙虾。
  其奥妙何在?看着红红的一盆虾子,热气腾腾,香味扑鼻,诱人食欲。吃的时候,麻、辣、鲜、美、香、甜、嫩、酥、肥、亮,令人欲罢不能。吃后余味不绝,绕手三日,叫人无法忘记。
可以说盱眙是最早吃龙虾的地方之一,随着十三香龙虾的闻名,为了带动盱眙经济发展,盱眙县人民政府于2000年7月中旬举办了首届中国龙年盱眙龙虾节。期间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天泉湖龙舟赛”、“山地越野车表演赛”、“水上传统民俗婚礼”、“千人龙虾宴”等活动。
 
习性:盱眙这种大头螯虾,又称“克拉氏螯虾”,属同科的螯虾类,常穴居在田畦和其岸边。
克氏螯虾,个体较大,甲壳很厚,身体呈暗红色。它原产于北美洲,后被日本引进,本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螯虾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很强,分布范围日渐扩大,如今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诸省市都能见到。螯虾能给堤坝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欢穴居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它的前端长有一对钳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范围也较大。由于它们经常生活在江、河、水库、池塘和水田等的岸边,因此对于堤坝的危害可能比白蚁的危害更大。实地考察发现,螯虾主要出现在堤坝的背水面,只要有水坑、水沟或很潮湿的地方,一般就会有它们的踪迹。
 
营养及药用价值:做盱眙十三香龙虾时选虾是关键,一定要挑鲜活个大的,表面看着明亮,虾身硬挺的为好,而且买到雌虾的话,做出的味更为鲜美。鉴别雌龙虾的方法是看虾的头体连接部位下表皮是否有一对成三角的小刺,如果有那就是雌小龙虾。还有啊,买回虾之后,最好先放入水中养一天,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
  也许你觉得这种克氏龙虾营养价值不高,吃它就是为了吃个味,吃个气氛,其实不然。克氏龙虾的营养成分和海虾相当,只是海虾味道更鲜,人们便以为它的营养成分高。水产品的营养素种类与含量都不亚于畜禽肉,而各种虾体内的营养成分几乎是一致的。各种虾体内含的都是高蛋白、低脂肪,蛋白含量占总体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而且所含的脂肪主要是由不饱合脂肪酸组成的,易于人体吸收。虾肉内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食品,同时,它的肌纤维细嫩,易于消化吸收。
  龙虾不仅是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龙虾还有药用价值,能化痰止咳,促进手术后的伤口生肌愈合。
这样看来,龙虾色香味美,又富有营养,肯定会受越来越多的人青睐的。
 
平桥豆腐:
平桥豆腐是江苏的一道名菜,提及这菜的来历,还与乾隆南巡有关。平桥是隶属淮安的一座古镇,濒临京杭大运河的东岸,古色古香的街道,加上淳朴敦厚的乡风民俗,使这里很自然地成为了富有情趣、令人向往的地方。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时,乘龙舟路经这里。当时有位名叫林百万的大财主,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是讨好皇上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依仗自己拥有百万家产,令人在淮安至平桥镇四十多里的路上,张灯结彩,铺设罗缎,硬是把皇上接到了家里。
  林百万是个很有心计的财主,早在接驾之前,他就派人探听到皇上的饮食口味,所以他命家厨用鲫鱼脑子加老母鸡原汁烩当地的特色豆腐款待乾隆。乾隆虽然尝遍山珍海味,可是他何曾品味过如此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呢?因此他品尝以后,连连称好。接驾以后,鲜美可口的平桥豆腐便不胫而走,从此誉满江淮,成为淮扬菜系里的传统名菜。平桥豆腐虽然名气甚大,但是它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烩制时,用原汁鸡汤,加上鲫鱼脑和蟹黄、猪油、葱、姜等佐料,煮沸后,将去卤的精豆腐片和熟肉丁、虾米、少许酱油一起放进锅里。烧开之后,用菱粉勾芡,再加少许味精便可起锅了。若要增加香味,还可稍加一点麻油或胡椒粉。判别是否是平桥豆腐,除了上述的辅佐料以外,关键在于豆腐的刀工。平桥豆腐的碎片,就像瓜子一般,切得越薄,越显出功夫,同时也越入味。
如今漫步平桥镇,已经无法寻觅林百万的子孙后裔了,但是平桥镇的街铺里,还到处悬挂着正宗平桥豆腐的招牌。南来北往的行人,路经这里,免不了要品尝一下。除了那菜肴确实令人回味不已外,那与之并存下来关于乾隆皇帝的传闻,经过几百年来的加工打造,乍一听来,也是津津有味的。
 
茶馓:
简介:茶馓,是江苏省知名传统点心,淮安茶馓最富胜名,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在淮安,茶馓属妇孺皆知的美食。淮安茶馓创于清朝后期,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当时茶馓做得最好的人姓岳,故又名“岳家茶馓”,又因为岳氏的家宅靠近淮安城鼓楼,所以也有人称其为“鼓楼茶馓”。1983年淮安茶馓获江苏省优质食品奖,1991年获商业部饮食业优质品金鼎奖,1997年被认定为首届中华名小吃。本品采用优质原料,经过独特加工工艺精制而成,其色泽嫩黄,造型秀丽,松酥香脆、独具风味。
茶馓是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壮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如今,在许多饭店和早点铺或菜市场上,馓子也以已成为常见食品,随时可以买到。茶馓既可干吃,也可用水泡着吃。干吃时大多作佐酒小点,而用水泡着吃时,只需用开水冲泡数分钟,待其全部泡开以后,便可食用。茶馓泡来吃,柔韧香软,易消化,尤其适合产妇和体弱多病者食。
 
历史追溯:淮安茶馓,作为淮扬美食当中的一道名点,是非说不可的。中华第一宴--满汉全席中共有30道江浙名菜,淮扬菜占这30道江浙菜中的大半,而且在宴前六点中,淮安茶馓位第五,作为清朝贡品,淮安茶馓所谓声名与地位皆是赫赫级别。
  淮安茶馓于清宣统元年参加江苏省物品展览会获奖,1930年又参加巴拿马赛会获奖牌。解放后还曾参加苏北土特产交流大会甚获赞誉。其成品有梳子、扇子、菊花和宝塔等多种造型,遐迩闻名。因其多用于非正餐时与茶同食,故有淮安茶馓之称。
  淮安茶馓历史悠久制作始于唐大诗人刘禹锡赞云: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玉人缠臂金”。《本草纲目》记载:馓“利便、润肠、温中益气”之功效。又说:用延胡索、苦棣子等研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以捻头(茶馓)汤食前用下,可治小儿小便不通。据考,孕妇产前吃茶馓有舒筋活血、松骨、催生之妙用,产后吃馓,可强身、助健康。它以质地酥脆、色泽嫩黄、味道清香、造型美观而深受青睐。因茶馓含油量较大,故不宜久存,最好现制现吃。
  淮安茶馓出名始于清代咸丰年间。那时淮安城内有个姓岳的人家专做茶馓,曾被列为贡品。岳家茶馓造型美观奇特,配料合理。做出的馓子细如线,黄如金,环环人扣、丝丝相连。吃到嘴里,香、脆、酥、甜还略有些咸味,人们争相购买,皆以能购得岳家茶馓为幸事。他家的茶馓是:香、脆、酥、油色质全黄、透酥松脆、香气浓郁、生津开味、点火就着、人水就化。据传,慈禧太后曾患乳瘤,无良方可治,御医淮安人韩达哉开一偏方,“淮安麻油茶馓四支,荔枝核二枚研末,黄酒二两,共浸煎;大被蒙头。”慈禧连服三贴后,乳瘤竞不翼而飞,慈禧大悦。从此,淮安茶馓在京城博得美名,并成了清室贡品。多少年来,江淮流域妇女怀孕生子有必吃茶撒的风俗。据考,孕妇产前吃茶馓有舒筋活血、松骨、催生的妙用;产后吃茶馓,可强身助健康。因此,江淮之间,谁家生孩子,亲友都购买茶馓送给产妇,民间至今流传一句歇后语:“坐月子不吃馓子——亏了。”
1965年,淮安县的一位领导同志到北京开会,特意带了一篓茶馓送给周恩来总理。总理收下了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但执意让县委的同志把礼物带回去。这件事显示了总理清正廉洁的作风,同时给淮安茶馓增添了一段佳话。
 
文楼汤包:始于清道光年间。其馅心全部由汤制成,为名副其实的汤包。汤馅选料严谨,工艺独特,包大皮薄而不破,口张汤满而不溢,肥厚鲜美,别具一格。
  文楼汤包由淮安古镇文楼而得名。
  文楼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位于运河东侧的古镇河下,同萧湖中的曲香楼隔水相望。登临文楼,观赏湖光水色,顿觉幽雅神怡,常为文人学士聚会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楼”。
  文楼兴办之初,开清茶馆,卖小点,经营涨蛋、卢肉、煮干丝等,味满楚城。后来,由店东陈海仙的武楼酵面串汤包改制成水调面汤包,皮面筱薄,点火就着;包内馅心以肉皮、鸡丁、肉块、蟹黄、虾米、竹笋、香料、绍兴酒等十二种配料混合而成,先加温成液体,后冷却凝固。把冷冻后的馅心纳入包内,入笼而蒸,出笼汤包中的馅心成液体,用手撮入碟内,倒上香醋,撒上姜米,再用香菜,上席后,食用时以餐具点孔,用嘴吸入,汤鲜美可口,弛明京都,流传百载。
  现在每年中秋时节,当螃蟹上市,则蟹黄汤包便开始供应,文楼美名在外,顾客争购品尝,令文楼应不暇接,门庭若市。
有名谣夸奖:“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
 
高沟捆蹄:是涟水久享盛誉的特产,由高沟镇姓郑的师傅始创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在涟水,至今还流传着有关高沟捆蹄的故事。相传清末,山东有一位做豆腐的郑七哥逃荒来到高沟,便在这里以做豆腐为生,还饲养了一头母猪。一天,郑七哥上街卖豆腐,家里有小猪不幸被母猪睬死一只,好吃的女人舍不得埋,就用油泥将小猪包好,放在锅膛里烧熟后剥去油泥,拉去内脏,撕条猪腿蘸着酱油吃起来,又香又嫩,松软可口,一下子就吃上了瘾。于是,每隔一天,她就砸死一只小猪烧着吃。男人见小猪日见其少,就询问老婆,老婆都说被母猪踩死埋了。有一天,她不声不响地又在烧小猪,郑七哥回来了,老婆慌得把草里一半外一半地烧起来,男人觉得蹊跷,用火叉在锅膛里一拨,拨出了一个大泥团子,掏出来册开一看,便明白了一切,摸过扁担,打了女人一顿。可阵阵肉香却便他馋涎欲滴,撕下一块尝尝,好香好香!厚道而精明的郑七哥将这烧熟的小猪肉拿到街上去卖,吃者无不称道,烧猪腿尤受欢迎,缺点就是颜色不好看,肉太泡太松。于是他便改锅膛烧为熏煮,专门买来猪蹄膀做,放上各种佐料,用肠衣和草绳裹好、扎紧,谁知这一下好看多了,更有味、更好吃,日日供不应求,人问郑七哥这叫什么肉,竟把他问呆了,转而一想,这不是我用草绳捆着的蹄膀吗,便随口说到,这就叫捆蹄吧,从此高沟捆蹄出了名。
  高沟捆蹄色泽普红,肥而不腻,咸中带甜,香软可口。它是以精选的猪痰蹄膀肉,干的猪小肠衣为主料,配以桂皮、丁香、八角、花椒、肉果、甘草、橙皮、豆仁、火硝、黄酒、冰搪、精盐、味精、葱姜、麻油、高级酱油等辅料,经 20 多道工序精制而成。主要做法是:将新鲜的猪蹄膀肉洗干净,切成长条,将配料按一定比例捣碎撤在切好的肉片上,均匀搅拌。然后将主配料一起放在优质酱油里浸泡五六个小时,捞起来用剪开的干猪小肠衣像裹绑带一样裹成斤把重的一份,外用草绳密密捆紧,再放回原汤汁中煮熟,捞起来冷却后松掉草绳,就制成了手腕粗细,半尺来长,圆圆润润的正宗的高沟捆蹄。用快刀切成薄片扣于盘中作为冷碟,层次清晰,色泽鲜明,口感丰富,吃后余香满口,再呷上几口今世缘美酒,真是其乐陶陶,其味无穷。
  “中秋向后日渐凉,高沟捆蹄争相尝”。如今,味道精美,食用方便的高沟捆蹄更成了人们的三餐美味,四时佳肴。尤其是中秋、春节到来之际,到高沟来采购捆蹄的全国各地客商络绎不绝,几度出现“捆蹄热”、“抢购风”。而今,涟水县加大了高沟捆蹄的生产规棋,添置了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在高沟镇办起了一个捆蹄厂,全县做捆蹄的专业户已达数百家,使传统的技艺焕发出新的青春。
 
此外,淮安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特产,例如涟水鸡糕,,洪泽朱坝小鱼锅贴,长鱼宴席,震丰圆馄饨等等。

编辑:陈辰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