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警示 >> 正文

消费警示

治疗近视 要让视觉环境更友好
江苏消费网 (2019-11-02)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郝军/摄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儿童青少年日间户外活动每天至少2小时。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幼儿园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结合地区、季节、学龄阶段特点合理调整。”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和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前,为进一步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提出,要从用眼环境、规范评估等方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培养健康用眼行为、增加日间户外活动是国内外研究公认的预防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筛查视力不良与近视、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建设视觉友好环境、规范视力健康监测与评估、科学诊疗矫治则是近视防控的关键因素。”中国疾控中心学校卫生中心主任马军教授表示,“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宜技术,将有利于指导各地科学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他透露,为了规范视力健康监测与评估,提高监测与评估质量和数据准确性,国家卫健委正在制定《学生健康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等技术规范和标准。

  增加日间户外活动可有效防控近视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具有决定作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陶芳标教授说,《指南》中将“增加日间户外活动”作为推荐,是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循证研究而提出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影响中小学生5年、10年以后近视发生的主要的、独立的因素是近视学生更少的户外活动。

  多项随机对照干预实验已证明,户外活动对近视的发生和进展起到保护作用。

  增加户外活动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高光照增加动物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减缓眼轴增长;药理学阻断多巴胺效应可翻转高光照对近视发生的保护作用。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即使在走廊和树荫下,也有很好的近视防控作用。使用穿戴设备测量儿童户外活动的光照情况也表明,每天暴露于户外明亮光线时间越长,近视进展越慢。

  同时,不同季节的近视进展存在差异,冬季近视进展快,夏季近视进展慢,这种季节性变化趋势也间接证明户外活动可能对近视的发生发展有保护作用。

  陶芳标表示,日间户外活动对已经近视学生的近视进展保护作用要小于对未发生近视学生的保护作用,但不表明已有近视的学生就不需要户外活动,相反,近视学生更要延长户外活动时间,才能达到更好地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

  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

  《指南》提出,建立中小学生视力定期筛查制度,开展视力不良检查。对0至6岁儿童和中小学生进行定期视力检查,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

  陶芳标表示,筛查性近视并非临床诊断近视,一般认为远视力检查<5.0即为筛查性近视。目前,应用远视力检查、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电脑验光或串镜检查等快速、简便的方法,将儿童青少年中可能患有近视者筛选出来,不能全部开展散瞳验光诊断近视。同时,全国性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也难以采用临床散瞳验光办法诊断近视。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教授介绍,小孩刚出生时都是远视眼,在3岁前大约有300度远视,6至7岁时应有100至150度远视,大约12岁时才完成正视化。儿童整个发育过程中远视是在不断减少,到12岁远视储备达到0水平。现在对儿童视力进行筛查和建立档案,尤其是幼儿园屈光档案就是监测远视储备。对于远视储备,传统方法是到医院验光,比较费时,而且无法进行密切监测。现在已研发出便携式手持监测仪,操作简单,在家庭中即可实时监控远视储备量。

  近视新发预防重点应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对于近视新发预防重点应在幼儿园和小学年龄阶段。”马军分析说,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到53.6%,小学生近视率为36%,初中生近视率为71.6%,高中生近视率为81%。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具有远视储备,属于应重点进行近视新发防控的人群。

  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小学年龄阶段近视增长最快。2018年,全国小学一年级近视率为15.7%、六年级为59.1%,整个小学阶段增加了43个百分点,增长的幅度非常大。

  在中学年龄阶段,特别是高中年龄阶段,预防近视新发的意义并不大。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应该怎样延缓近视的发展,防控由于近视或高度近视造成眼病的发生。

  从2016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负责组织实施每年一次的全国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2018年,在这个平台上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

  马军透露,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已覆盖所有地市,并针对学生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重点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保障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王宁利表示,《指南》从公共卫生的层面对近视防控作出了整体布局和指导,提出了三级近视防控措施:一级是在小学之前怎样不让孩子把远视储备消耗掉,不要发生近视;二级是小学到中学阶段不要让近视患者增加;三级是高度近视患者要预防病理性近视的发生。

  对重点人群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

  《指南》强调,经过近视筛查以及监测等工作,应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分级管理,科学矫治。

  其中,佩戴框架眼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首选方法,建议家长到医疗机构遵照医生或验光师的要求给孩子选择合适度数的眼镜,并遵医嘱戴镜。对于戴镜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每3个月或者半年,中小学生每6至12个月到医疗机构检查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如果戴镜视力下降,则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需要更换眼镜。

  近视儿童青少年在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或者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减缓近视进展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马军指出,各地应依据2018年的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以及当地调查的近视数据,分析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的屈光状态和特点,找出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段,分析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这样就可以确定不同地区重点干预的人群,并根据不同重点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他强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商家打出各种号称在约定期限内帮助孩子降低近视度数,甚至治愈近视的产品广告。截至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消费者不要相信能治愈近视的宣传和商业营销,不科学的处置可能会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造成眼部感染或外伤等严重后果。

  “近视眼手术只是矫正屈光状态,把眼镜戴到眼睛的角膜上。”王宁利表示,尽管屈光状态被矫正了,但是眼底的病理损害依然存在,如果学习负担依然很重,近视还会继续发展。

  如果患者确实因戴眼镜不方便,可以选择手术矫正,患者手术矫正时眼睛视力在800度以下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于角膜很薄、眼睛已经发生了病理性改变的人群,不建议做这类矫正手术。

  他进一步解释,有些患者做完手术刚一年,就又出现了200度近视,因为这些患者以为做近视手术后就治愈了,所以依然不节制地看电脑、看书,最后造成新的近视。王宁利表示,手术是矫正,不是治疗。对高度近视患者而言,做完手术一定要到医院定期检查眼底改变。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

宝应碧桂园承诺难兑现

“当时真的很冲动,现在终于松口气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