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江苏消费 >> 正文

江苏消费

做强“数字引擎”,长三角携手探路制造业转型
江苏消费网 (2019-11-02) 来源:中国江苏网
阅读:

  10月31日-11月1日,由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和上海首席信息官联盟联合主办的2019长三角数字化转型大会在宜兴举行。

  本次大会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阶段,围绕工业互联网、5G、两化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等热门话题,邀请了国内著名院士、学者、行业领袖和长三角地区的CIO等500余人汇聚一堂,从业务流程信息化、业务和管理数字化、业务决策智慧化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通过三省一市间的经验交流,更好地助力制造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经济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技术应为“痛点”服务——数字化转型由虚向实

  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新的、最大的增长点。“从现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来看,都是基于互联网或者和互联网密不可分的企业,在这些市值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数字红利’。”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说,但数字红利只是数字经济中很小的一小部分。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31.3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4.8%,其中,核心部分占7.5%左右,另外的27.3%来自产业数字化。实际上,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数字经济核心部分一直在7%上下徘徊,持续增长的是产业数字。

  可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怎么转?“数字化转型没有真正可借鉴的经验,所以要把稳健作为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思路。”杨学山说,不能盲目围绕概念、技术,而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路径和模式。唯概念而概念,超越企业的可能,已经让很多创业者和企业折戟沉沙。也不是有个数字化IT就能使得企业利润增加、效率提高,而是反过来,将思维从“数字网络、IT技术能做什么”向“企业的痛点在哪儿;数字、信息、网络在解决这些痛点时能帮什么忙”转变。“用今天的技术概念围绕解决问题去发力,数字化转型才能成功。”杨学山说。

  以提升劳动生产率为例,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制造业的核心命题,也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要务。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可以通过机器换人、提高职工效率、优化流程来实现。在机器换人领域,已经从手工到机械再到自动化,一个无人的纺织车间可以解放几百个劳动力。

  江浙21家印染工厂借入“一张网”——两化融合促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两化融合的焦点已经转向工业互联网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说,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在全面深度互联的基础上,靠数据驱动智能化闭环。

  目前,世界主要制造业大国和跨国企业都将发展工业互联网视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新高地的主要途径。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近几年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方面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无论是平台建设、网络建设、安全体系建设都取得一定成绩。目前,江苏已有121家五星级、620家四星级、2199家三星级上云企业以及34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2个省重点平台、 10个“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为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条重要的通道。

  以盛虹集团的盛虹印染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该平台将分布在江浙两地的21家印染工厂及盛泽总部的技术、设备、采购等11个职能部门,以及其服务的9000多家贸易商客户被“串联”起来。管理层可在PAD端实现移动审批、远程经营状况管控、市场趋势分析等;生产环节PC端可实时管控生产信息、物耗信息等;客户移动手机端可实时查询及供需精准对接等,实现了运营的高速、精准和低耗。

  “强云架构”——长三角企业共享数据红利

  立足制造业,做强“数字经济”引擎,持续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放大制造业和互联网双重优势,一直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还发布了《江苏省中小企业数字化强云架构白皮书》,根据我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实践和多位CIO数年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出了具有共性的能够助力企业上云的“捷径”。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会长闫浩介绍,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客户需求品种多、产品交付批次多、订单协同组织多、车间生产换型多、订单规模批量少、重复生产返单少,交货周期普遍急“四多两少一急”的窘境。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负责人非常渴望通过数字化转型,尽早地享受IT和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但很多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存在“重硬轻软”的情况,虽然增加了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但都是独立运作,不依靠系统,真正的效率很难发挥出来。“总体来看,企业在发展信息化上缺思路、缺服务、缺人才、缺资金。”闫浩说,不少企业在“试错”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

  而所谓“强云架构”就是软硬件全部上公有云,通过降低企业对IT人员的过度依赖,实现快速灵活调用计算资源。上云后,一旦计算资源不足,付费马上就能得到资源补充,计算资源过多时也可以及时释放,资费支出也随之下降。相较于企业投入30万-50万元自建机房,还要承担专业人员运维和每个月近万元电费的成本支出,“强云架构”真正做到了按需配置,可以让规模较小的企业,用较低的成本,和大企业一样享受IT与互联网的红利。

  记者 王梦然 陈春裕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

宝应碧桂园承诺难兑现

“当时真的很冲动,现在终于松口气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