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展示“刷脸支付”技术。
■本报记者 胡军
3月中旬,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全球知名电商代表人物之一的马云先生,现场演示了“刷脸支付”,让全世界猛然认识到这一应用技术的实现已经让传说中“靠脸吃饭”成为现实。
那么,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刷脸术”到底意味着什么?“互联网+刷脸”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多大的洞穿能力呢?
电脑识别比人脑准确
“刷脸应用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信用保障体系,特点是远程、非接触、远程、实时。”对于刷脸应用,从事IT技术研究近20年的北京某信息技术公司技术总监陈先生的见解非常深刻,“这个应用本身,解决了密码记忆、密码防泄露等问题,如果应用稳定,非常有市场潜力。”
从马云的现场展示来看,马云从淘宝网上购买了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直接拿出手机扫描自己的面部进行结算申请,并立刻得到系统确认支付的反馈信息。马云在现场称,依靠对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就完成身份认证和支付的生活已近在眼前。
不过,作为一项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普通消费者仍然存有很多疑问,最主要的就是识别准确率到底高不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对此给出了一组数据:计算机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可达到99.15%,而肉眼识别的准确率大约在97.52%。
据了解,人脸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一种,全过程包括人脸检测、关键点抓取与人脸识别三个步骤。首先,摄像头通过人脸检测获取并定位人脸的关键点,如鼻尖、嘴角、眼角等。随后,由计算机抓取上述关键点的特征数据,进行存储。最后,将获取的面部特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计算相似程度。保证准确性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难点,一旦准确性无法保证,人脸识别技术无异患上“脸盲症”。
目前,在人脸识别测试中,计算机的识别能力已经比人类肉眼识别更加准确,完全能克服化妆或者微整容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且冒充真人的照片、视频、面具等也能被系统准确识破。
“目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检验,但是有一点,电脑识别应该比人脑更准确,尤其是刷脸的次数越多,个体脸部信息库就越全面,准确性就会越高,这一点,是人脑难以比拟的。”对于刷脸技术,陈先生非常有信心,“人脑的记忆可能随时间推移会漏掉很多信息,而电脑的记忆刚好相反,这就是优势。”
人脸识别进入动态应用时代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车管所首次启用学员人脸识别系统,学员学习必须通过刷脸签到、签退以及参加考试,从技术应用层面,彻底封堵了代考、代刷考勤等现象。“这个比按指纹考勤还要严格,根本就没有作弊的空间,非常有意思。”对于最新应用的考勤系统,正在学车的南京市民周女士感觉很新鲜,“其实人脸识别技术好像不新鲜,数码相机里面早就有了,但用来考勤,还有马云那个刷脸支付,确实挺有意思的。”
目前,在各类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是应用较为成熟的一种。不过,与指纹识别相比,人脸识别成本更低、更直观,因此也更具发展潜力。在硬件支撑方面,指纹识别机器架设成本更高,人脸识别技术在成本上具有较大优势。并且,全球已经有成熟的护照或身份证照片库,可以通过识别人脸特征,来调取照片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而指纹信息采集相对较少,重新建立指纹库成本更高。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马云在汉诺威电子展上的人脸识别技术表演,只能算是商业应用的首秀,“刷脸支付”真正投入大规模商用还有待时日。因为目前在技术层面可以基本实现功能,但若要让人脸识别技术得到大规模使用,还有三道难关:一是商业机构掌握的照片信息库非常有限;二是用以识别人脸的摄像头精度还有待提高;三是必须获得身份信息管理部门的支持和认可。人脸识别之所以识别准确率高于肉眼,在于计算机可以关注更多的关键细节,并能剔除干扰因素。
对于这一新技术,尤其是应用于支付验证,消费者仍然普遍存疑:如果化妆了、整容了,或者双胞胎、多胞胎,甚至用照片代替人脸,刷脸技术还能正常运行吗?“目前已经显露出来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身份验证阶段,还没有全面开发它的潜力空间,消费者的担忧不无道理。”对于刷脸可能存在的缺陷,从事计算机新型应用研究的北京某信息技术研究所负责人赵先生表示理解,“计算机认脸能力比人脑强很多,类似发型变化、常规化妆、一定程度的胖瘦变化、微整容乃至长相类似的情况,计算机都能准确分别。不过,对于长相非常相似的双胞胎或多胞胎,还有整容后判若两人的情况,刷脸技术也可能失效。不过,不要过于担忧,技术研发很容易弥补这方面的漏洞,比如以双因子的方式增加人脸准确性,增加一层指纹、掌纹、虹膜、声纹等生物特征作为辅助识别工具,可以确保安全性。”
刷脸应用借势启航
“有了互联网,有了刷脸,除了支付和考勤这样的初级应用外,到底还能开发出什么新的应用来,不是目前能够想象得出来的。”对于“互联网+刷脸”的应用开发空间,关注互联网前沿应用技术研究的北京戴先生兴趣盎然,“比如传统中医有面诊,从人的脸上就可以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初步判断。”
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人脸识别这种听上去极为酷炫的技术,其实际应用非常接地气。业内人士分析,相比指纹、虹膜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无需提前录入就能进行大规模推广,几乎是“零”成本。
根据相关规定,有资质的机构在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向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将采集的照片与该部门的权威照片库进行比对。也就是说,如果人脸识别技术得到权威部门认可,用户不用再提前交照片,而是打开手机或电脑摄像头,对着自己的正脸进行拍摄即可。同时,用户担心的隐私问题在人脸识别领域也能有效避免。一方面,作为比对的照片来源可以是权威部门,无需额外录入;另一方面,因为人脸识别已经用到一种特有的“脱敏”技术,能将照片模糊处理成肉眼认不出、但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图像,从而保护用户隐私。
专业人士的说法与戴先生的认识高度吻合:如果智能电视具有刷脸功能,它就可以轻松判断消费者对屏幕内容的认知程度,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表情来自动调整光线、音量等等;如果智能空调能够刷脸,它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表情来判断舒适度,进行智能调整……“从前景来看,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刷脸术,可能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型应用,太令人兴奋和期待了。”对于刷脸,热衷新型应用尝试的北京90后小郑非常地兴奋,“科技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是关着门搞研究,等着看吧,好玩的多着呢。”
结束语
浅应用背后的大市场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大潮激发了科技界的创新思维。虽然目前“互联网+无人机、+智能手环、+刷脸”等新型应用尚未普及,普通消费者对于 “互联网+刷脸”等新技术应用的认识,甚至仍然停留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基础性应用:考勤或刷脸支付等。但是,“互联网+”正在悄悄改变科技应用研发的传统轨迹:先军事后民用;萌生于发达国家,成熟后向欠发达国家普及。
因此,有理由相信,在“互联网+”的大潮中,许多目前的新技术、新应用可能会迅速成为新的底层技术,“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将会持续出现。未来,永远无法预测。 (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