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
今年4月21日,四川省都江堰市免费向市民和游客提供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式启用。首批建成52个站点,共投入500辆自行车,并计划未来投入自行车5000辆,建成站点250个。半年过去,记者调查发现,这一便民公益设施的使用越来越不方便,许多站点和自行车已成摆设(据11月18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笔者认为,记者称这个公共自行车系统用起来不方便,实在已是非常婉转和客气的说法了。想想看,当他实地走访了14个站点,在剩下的69辆自行车中只找到两辆可以正常取用,这与其叫“免费风景”,倒不如叫“免费布景”更显贴切。
当初,都江堰市举行盛大仪式宣布这一便民系统顺利开通,以及众多市民用得眉开眼笑,说明了这道“免费风景”深得人心。问题是,实事应当做实,“风景”须得常驻。假如一个出发点很好、美誉度很高的便民举措,只是维持3分钟热度,就显现了虎头蛇尾的疲态、东倒西歪的病态,岂不成了沽名钓誉的“虚景”,徒耗公帑的 “布景”?
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是否太过超前,或是存在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从报道披露的情况看,似乎不是。因为,影响了车辆正常使用的障碍,无非是一些站点没有电、部分还车者忘了刷卡、少数车辆设备损坏频繁等。比起花了大本钱、大投资建起的免费公益设施,这些个小问题、小不足,只要认真对待,及时处理,没有理由成为“免费风景”日渐式微的难解阻力。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提到,这样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浙江省杭州市早就有了,为什么人家可以搞得顺顺当当,为西湖美景锦上添花?
从来的说法都是,做好事情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的确,没有相关部门的重视,像都江堰市那样起点不低、规模不小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难以从图纸变成现实的。然而,美景成真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持之以恒更需要相关部门时时关注。倘若有关部门真是为了民生造“风景”,而非为了政绩搭“布景”,不妨学学有些地方干部体察民众疾苦,一段时间内亲自去挤几趟公交车的做法,也对那些免费公益设施常常“定期体验”一番。当前语境下,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相关部门的管理者的切身感受,跟寻常百姓的感受比起来,其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大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