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通信 » 维权要闻 >> 正文

维权要闻

为移动支付系好“安全带”(人民时评)
江苏消费网 (2018-01-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阅读:

  让支付更值得托付,移动支付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买买买”,已成了不少人网络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国银联日前发布的《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男性网络消费力首超女性,外卖订单和游戏相关虚拟物品的使用比例上升,是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从线下实体消费,到网上实物类消费,再到水电气等“指尖上的城市公共服务”,移动支付覆盖的人群和支付场景越来越广,也让支付风险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

  移动支付带来的消费人群改变,不仅体现在性别比例上,也体现在年龄结构上。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用手机下单、支付。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次调查显示,“60后”是最易受骗的人群。报告指出,中老年更容易受优惠信息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更易遭受网络欺诈。同时,由于往往未能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使这一群体追回损失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每一起移动支付安全事件,带给用户的不只是经济损失,往往还包括情感上的伤害。支付整体环境不安全,必然加大人际关系的交往成本。

  给移动支付全方位的保护,亿万用户方有安全感。频发的移动支付安全事件,与一些用户缺乏警惕有关,比如有人习惯于扫不明来历的二维码和网络链接,随意下载不可靠的软件,以及在移动转账时未查证对方真实信息,等等。调查显示,近五成人群在二维码来源不明的情况下,因有优惠信息而去扫码。因扫描“李鬼”二维码遭到诈骗的比例,已从15%上升到30%。移动支付运营方在技术防范上缺乏更有力的制度设计,在事后补救上缺乏更有效的善后措施,也导致用户被骗而追不回损失。

  统计表明,仅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额就高达149.15万亿元,雄居全球首位。移动支付规模越大,越关乎千家万户,越需剔除安全风险。一定程度上,移动支付关涉国家金融安全,如此之大的移动交易规模,“倒逼”监管部门未雨绸缪,尽可能预料可能出现的风险。央行日前就发布相关通知,对条码支付作出细致规范,设置支付限额,规定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诸如此类的立柱架梁,被称为“为二维码支付系上‘安全带’”。针对移动支付的监管在加码,正是为了让支付更安全。

  降低支付风险,运营商和服务商需要提高风控水平,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最大程度拆掉可能点燃风险的“引线”。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还受理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以期让个人的“信用画像”更全。完善征信体系,除了有利于遏制多头借贷、诈骗借贷等乱象,也与移动支付密切相关。技术赋能,建设信用社会,让信用真正成为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相信将有助于消除涉及移动支付的骗局。

  “中国已成全球移动支付领导者”,去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如是称。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使用频次越来越多,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管控风险,兼顾便利与安全,让支付更值得托付,移动支付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编辑:阿泽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