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通信 » 消费提醒 >> 正文

消费提醒

朋友圈变生意圈 微信购物难维权
江苏消费网 (2014-07-04)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胡婕 本报记者 薛庆元

 

“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个好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这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调侃的正是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代购现象。名牌包直销、韩国化妆品代购,甚至是新鲜水果直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你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不仅仅是朋友们的生活状态和新鲜事,更多的是各种代购商品的信息,朋友圈成了十足的生意圈。有人利用微信朋友圈销售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因买到假货无处维权而叫苦连天,朋友圈代购给消费者带来新的维权难题。“每天打开微信刷刷朋友圈、看看朋友们的动态是我的习惯,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广告的朋友越来越多,实在是太烦了!”市民李小姐感慨,如今看朋友圈更像是在逛淘宝。李小姐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朋友圈中的内容一连向下翻了好几页,大多数内容都是代购化妆品、奢侈品的信息,好不容易才能看见一条不是广告的好友动态。“发广告的要么是同学,要么是朋友,实在不好意思拉黑、屏蔽。”李小姐认为,朋友圈是交流感情的地方,现在成了一个虚拟集市,完全变了味。

 

李小姐的遭遇并非个案。时下,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些做代购的朋友。“原厂尾单”、“海外代购”、“正品专卖”,五花八门的商品信息,让人眼花缭乱。

 

邓女士来自湖北武汉,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里通过女装代购,买了一件300多元的裙子,但是拿到手后发现,实物和图片差别巨大。要求退货,对方断然拒绝并将邓女士拉黑。邓女士觉得自己是通过网络购物购买的衣服,理应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享受7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由于联系不上代购,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服装批发市场所在辖区的南京秦淮区大中桥工商所投诉,要求服装批发市场店主退钱,但是遭到了店主的拒绝。

 

店主称买卖是在邓女士和那位代购之间进行的,要找也应该找代购退钱。店主的说法不无道理,自己与邓女士并未发生直接交易行为,邓女士的钱是打给了代购,现在退钱自然也不应该找自己,邓小姐只得自认倒霉。

 

据工商人员介绍,像邓女士这种情况,消费者私下里通过微信聊天后与他人进行交易,一旦遇到纠纷,确实会遇维权难问题。这些“微信商家”未办理任何相关证照,又没有实体店铺,双方之间的买卖又属于私下交易,而《消法》规制的对象是有正规资质的经营主体,因此消费者很难通过《消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消费者如果要挽回损失,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办法来解决。

 

记者日前从腾讯方面了解到,针对微信代购频发的交易纠纷,腾讯公司曾于去年12月19日发布过一个公告。这份名为《微信公众平台关于假冒伪劣产品销售推广行为的公告》称:“如果用户发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欢迎通过微信的举报功能进行检举,核实后,我们将根据违规程度进行处理。”腾讯方面表示,微信在打击此类不法行为上已有了严格的举报机制,一旦举报通过微信官方核实,将对此类账号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永久封号。

 

●提醒

最好通过网店交易

 

记者了解到,目前朋友圈购物还有一种形式,即卖家只是借微信平台进行商品或店铺的推广,但最终的交易行为,还是发生在淘宝等传统网络购物平台上。通过这种方式购物,消费者的权益相对能得到较好的保障,一旦购物不满意,可“7日内无理由退货”。

 

如南京市民王小婷在上班之余便做起了韩国饰品代购。“一般我发布了商品的图片后,朋友看见了会帮我转发推广,因为都是熟人推荐,互相之间有信任,所以有很多人把钱直接转账给我。”小王对记者说,她平时有正当工作,恰巧有合适的进货渠道,就想利用微信代购挣点零花钱。“当有人想买某一件商品的时候,一般我会把我的淘宝网店的产品链接发过去,通过第三方支付方式进行付款,以便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小王说,多数时候,她还只是把朋友圈当作商品的展示平台,不直接在微信进行交易。(薛庆元)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