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国际报道如果ipod单价卖299美元,钱给谁赚去?答案可能让你讶异。因为其实制造ipod的,并不是苹果。
苹果ipod的整个制造业务都外包代工,外包给亚洲的企业,例如中国台湾的华项计算机、英业达,以及鸿海集团旗下的富士康。
但只给这一长串企业的名单,也不算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这些厂商只负责最末阶段的组装罢了。ipod里总计含有451种零件,又是在何处由何人制造的呢?
三位irvine加州大学的研究员--greg linden、kenneth l.kraemer和jason dedrick--针对这个问题的成本会计方面做了一番研究,根据的是一份portelligent公司所做的报告,这份报告对ipod的零件做了全盘的检视。
这些研究员合撰的研究报告由sloan基金会赞助,文中阐述全球化经济的复杂性,并说明为什么若只以传统贸易统计数据来看全球化经济,将很难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报告作者研究的ipod是30gb款的ipod,零售价为299美元。其中最昂贵的零组件是硬盘,由东芝制造,成本价约73美元。次贵的零组件是显示器模块(成本约20美元)、视频/多媒体处理芯片(8美元),以及控制器芯片(5美元)。他们估计,最末阶段的组装,由于是在中国大陆完成,成本比较低,每台约4美元。
追踪供应链地区区分布的一种作法,是把每项零组件的成本归因于制造商的所在地。所以,这款ipod的成本中,有73美元是分给日本的,因为东芝是日商;而两种芯片合计13美元的成本,则分给美国公司,因为供货商是美商公司broadcom和portalplayer。依此类推。
但这种方法遮掩了一些最重要的细节。东芝固然是一家日本公司,但东芝的硬盘机大部分都在菲律宾和中国大陆生产。所以,或许我们也该把硬盘成本的一部分算在中、菲两个的帐上。提到broadcom芯片时,也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因为该公司的芯片大多数都在中国台湾制造。因此,ipod零组件的成本,该如何由这些主要制造商所在地来分配呢?
要回答此问题,且让我们先检视一连串的生产流程,其中的每一步骤都可能由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来完成。而且,每输入一步骤,例如加进计算机芯片和空的电路板,都会转化成某种输出,例如组装好的电路板。输入(inputs)的成本与输出(outputs)价值之间的差距,就是那一道步骤的“附加价值”(value added),这部分的价值即由附加价值发生地的国家所分得。
螺丝钉帽这类一般性的零件,利润很低,所以可能在别处生产。因此,这些零件对ipod最后的价值贡献的微乎其微。附加价值远高于此的,是比较专门的零件,像是硬盘和控制器芯片。
据作者估计,ipod用的73美元东芝硬盘里,内含约54美元的零件和人工。所以,东芝为硬盘增值了19美元,外加直接的人力成本。这19美元归给日本,因为东芝是日本企业。
依此类推,研究员逐一检视ipod主要零组件后,试着估算生产流程中每一环节附加的价值,然后把那个价值算在附加价值发生的国家名下。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但即使根据的只是初步的调查,都可以清楚发现,ipod附加价值当中,最大的一部分是由美国企业分得,这对在美国市场销售的ipod尤其如此。
研究员估计,美国零售价卖299美元的ipod中,有163美元是由美商公司及其员工分得。若再细分,则75美元分给渠道商与零售商,苹果本身则获得80美元,其余8美元由林林总总的国内零组件厂商瓜分。日本对ipod附加价值贡献了大约26美元(其中东芝硬盘占大部分),而韩国分得的部分不到1美元。
其余未一一交代的零件和人工总计约110美元。作者希望把这些人力成本的流向国家一一列明,但诚如硬盘例子所示,这项任务相当棘手。
这种附加价值算法凸显出一个事实,即用传统贸易数据来概括如此繁复的制造过程,是徒然无功的。即使中国大陆的劳工只分得ipod总价值的不到1%,每一台ipod成品出口到美国,仍把帐算在中国头上,直接导致美国对中国双边贸易逆差增加大约150美元。
到头来,ipod是谁制造的、在哪里制造的问题,还是没有简单的答案。
ipod和其它产品一样,都是由遍布多国的数十家公司分工制造而成,而每一生产阶段都为最后的价值作出金额大小不一的贡献。
ipod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内含的零件,也不在于把零件组装起来,而是集中在ipod的构思与设计。这正是为什么每销售一台那种款式的video ipod,苹果能分得80美元、在整个供应链中取得最大块附加价值的原因。
苹果聪明在想出如何把451种普通零件,组装成一台高价值的产品。苹果未必亲手制造ipod,但他们是其创造者。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