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丰收意味着美食遍地。从北到南,苏小游带您品味金秋江苏的饕餮盛宴。
鱼汤面
寒凉的时节,一碗热腾腾的汤面不仅可以暖暖手,也一直温暖到心里。
鱼汤面是苏北地区一道著名的菜肴,在盐城、泰州、南通,鱼汤面是宴请宾客的上佳之选,其中,盐城东台的鱼汤面名气是最大的。
作为鱼汤面的主料,鲫鱼的清洗和处理必然是重中之重。开膛破肚、掏出鱼鳃和内脏洗净……一切看似简单,做好却实属不易。
许多人头疼的鱼鳞并未处理,这也是东台鱼汤面的特殊之处。在熬制的过程中,不仅鱼肉会全部煮烂熬成汤汁,鱼鳞富含的胶原蛋白也会被熬出来。除了鲫鱼、另加入鳝骨、猪筒骨、河虾籽,鲜美至极。
鲫鱼、猪骨、鳝骨依次滚油炸,捞起后投入沸水,大火烹之,食材的精华全部释放进汤中。稍煮一会儿,将锅中未化开的肉捞到另一锅爆炒,去其腥气,再放入高汤中,小火慢熬两个小时,鱼汤就可以出锅了。
汤色泽纯白如乳,香气扑鼻。面条静静的卧在汤中,宛如一体,捞起面条,“哧溜”一声,面条的筋道顺滑裹挟着鲜味弥漫在唇齿之间,入腹中,余香环绕,欲罢不能。
江海之鲜
金秋十月,水域开捕,经过一夏的生长、产卵,鱼虾蟹贝到了一年中最肥壮的时候。一条条船只披着朝霞出海,傍晚载着满船盛宴归来。
百河汇江,长江入海,在南通,自然少不了江河海鲜。
长江鲈鱼与白鱼是秋捕江鲜的代表,鲈鱼肥美,白鱼细腻。鱼肉之鲜只适合清蒸,蒸时少量盐糖与豉油即可,再多一点杂味就破坏了江鲜的美味。
鱼腹前端是一条鱼最好吃的部位,又称鱼划水,刺少,食之甘之如饴。
南通人的餐桌上不能没有蛤,文蛤的鲜美,就连乾隆老爷子也称之为“天下第一鲜”。
节假日,许多游客都会驱车前往如东县的海滩踩文蛤。对,没看错,是“踩”文蛤!人们戏称之为“海上迪斯科”。光着脚丫在海滩上踩,那蛤憋不住气露了头,不一会儿几斤文蛤就到手了。
淮猪肉
在过去的年代,每逢盛夏时节,人是很少吃肉的。一则制冷设备尚未发明,荤食摆不过夜;二则酷热难耐,人的胃口也小了很多。两三个月来,体重也会掉落不少。秋雨一落,天气凉了下来,人的胃口也大了,总想多添一点营养来弥补一夏天的损失,于是就有了“贴秋膘”。
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荤食。说到吃肉,在江苏,美味的猪肉不但在烹饪技法上用心,更在其源头——猪身上用心。
连云港东海是老淮猪的主要养殖地,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人们用心喂养,猪自由进食走动,甚至可以听听音乐。
老淮猪肉质细腻,香味浓郁,用作烹制红烧肉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前腿夹花肉,七分肥三分瘦,入口肥而不腻,爽口弹牙,越咀嚼越香。
或直接水煮做白切肉也是很好的选择,将葱姜蒜等调料与淮猪肉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焖一小时即可出锅,捞出后切成薄片,一道美味的水煮白切淮猪肉就这样做成了。
放冷后,按照个人口味,配上椒盐、孜然或者胡椒,下饭绝配。
肴肉
说到“贴秋膘”吃肉,能把猪肉做得色香味俱佳,甚者认不出猪肉的样子,也只有肴肉了。
镇江有三怪,陈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煮锅盖。由此可见,肴肉在镇江人的饭桌上极为热衷。
肴肉又称水晶肉,取猪前蹄,瘦肉红似胭脂,肉膘晶莹剔透,煞是可人。
一盘整齐的肴肉,几缕姜丝,一碟香醋,香醋增味,姜丝去腻,三者一体,缺一不可。夹上一片肉,隔着筷子尖儿,都能感受到弹弹的质感。蘸些香醋,就着姜丝,肉进口,酥、鲜、嫩三种感觉汇聚在味蕾之上,除去猪肉本身的细腻,似乎可以品出一丝丝鱼虾般的鲜味。
用肴肉做浇头,再点一碗锅盖面,镇江人的幸福也一应俱全了。
太湖船点
苏南人爱吃甜食。九九重阳前后,当地人都有买重阳糕的习俗,太湖船点作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糕点中的翘楚。
太湖船点虽历史由来已久,崛起却是在清末民初,经过历代名师不断的研究改进,将花卉瓜果、鱼虫鸟兽等各种形象引入船点,采用当季新鲜食材,形成了小巧玲珑、栩栩如生,既可观赏又可口尝的特色点心。
船点的配方和制作工艺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代代糕点师傅传承着工艺,最精致的味道也传承了下来。而食物与人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每个船点师傅做出的船点都有自己的人物性格和气质。
金秋,船点中加入了新摘晒干的桂花,品尝着软糯可口的船点,再欣赏着一湖风光,人生之乐不过如此。
秋天虽是短暂,但美食好似让时间放慢了脚步。一座城,一盘菜,栖在瑟瑟秋风中也是温暖。
[版权声明]本文为江苏微旅游原创内容,图片作者@鲍子文、@朱琛、@黄块块,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