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橘黄蟹肥。品昆曲水墨雅韵,向伟大的昆曲艺术和古琴文化致敬, 2017年10月27日,昆曲小镇巴城举办重阳曲会,80余位专家学者、33个昆曲学社共襄2017昆曲小镇巴城·重阳曲会,一同探究昆曲渊源,研讨昆曲文化。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昆曲演员们以舞台表演、雅集唱和、实景演绎等多种形式弘扬文化瑰宝。同期,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年会也在巴城镇开展。
昆曲小镇创作的“粉墨宝贝”和昆曲小演员闪亮登场
昆曲姓昆,源头在巴城。本次曲会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昆山市文广新局、巴城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推动昆剧院、昆曲曲社、昆曲爱好者直接交流,提升昆曲活力,厚植“昆曲小镇”底蕴和脉络,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授予巴城镇“教学传承基地”称号
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玉连对各位专家、爱好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能携手打造崭新的“玉山雅集”盛会,为巴城昆曲小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简单介绍了协会近年来的努力和成果,对巴城在昆曲传承、保护、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现场,杨守松新作《昆曲大观》正式首发;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授予巴城镇“教学传承基地”称号。
巴城镇党委书记谷文华表示,昆曲姓昆,源头在巴城,“百戏之祖”在这里完成了“靡觞之音—昆山腔—水磨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巴城扛起保护与发展昆曲的大旗,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自身的义不容辞。
巴城昆曲演员的专场演出
开幕式当晚,巴城籍演员俞玖林、顾卫英,以及从“小昆班”走出的袁彬、钱瑜婷等昆曲演员还为现场观众和爱好者带来了巴城昆曲演员的专场演出,表演了《西游记借扇》、《牡丹亭寻梦》、《玉簪记偷诗》等节目,展现巴城籍演员传承昆曲发展的成果。
1200多年前,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吸收民间歌调在巴城传戏,并创作“傀儡戏”,逐步发展为“昆山腔”,作为昆曲的缘起;距今700多年前,元代文化大家顾阿瑛在阳澄湖畔组织的“玉山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并称中国文化史上三大雅集,为“昆山腔”融合发展厚植了文化底蕴,促进了昆曲的流传发展;距今400多年前,明代戏剧家巴城人梁辰鱼用明代戏曲家魏良辅的“水磨腔”填词,创作了《浣纱记》,使昆曲正式登上舞台,演变为昆剧,昆曲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巴城清晰呈现。
2017全国曲社集中交流演出
2001年,昆曲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就在同年,巴城镇石牌小学成立昆山小梅花戏剧团(原名“春蕾戏曲团”),之后,又成立杨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等昆曲组织7个;出版《昆曲探源》、《昆曲之路》、《大美昆曲》等昆曲著作19部;输送优秀学员至专业戏曲学校深造近30名;吸引昆曲动漫、昆曲主题民宿餐厅、昆曲酒等各类昆曲产业企业10家;打造昆曲小镇探源游、生态休闲游、宜居游等6条旅游线路;更组织举办了中国少儿戏曲教育巴城论坛、巴城重阳曲会、小梅花进京非遗演出季演出等重大活动10余项。当前,昆曲已在巴城深深扎根,遍地开花。
近年来,巴城更不断提升“昆曲特色小镇”品牌影响力。青年昆剧演员俞玖林等演绎青春版《牡丹亭》让中国最美的古典戏剧——昆曲再次大放异彩;巴城石牌小学的“昆山小梅花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昆曲名家新秀,学员多次赴国内外演出,深受欢迎;杨守松老师的著作《昆曲之路》、《大美昆曲》对昆曲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载体方面,已建成河南街昆曲主题休闲街区、西浜村昆曲学社等昆曲主题载体,昆曲长廊、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等也将在年底建成。
巴城镇党委宣传委员周晓佳表示,2018年起,巴城重阳曲会将设昆剧“梁辰鱼奖”,于每年的曲会期间,围绕昆剧创作、表演、传播等开展评奖活动,并努力将“昆剧梁辰鱼奖”打造成为昆剧界一项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评奖活动,以此推动“昆曲小镇”的昆曲文化活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据了解,下阶段,巴城还将持续努力,全力打造昆曲特色小镇,建设昆曲文化遗址公园、西浜曲社、昆曲大剧院等一批艺术载体,为昆曲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巴城未来将通过“政府+市场”的模式,投入15-20亿元建设“一核六珠”昆曲特色小镇,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主打旅游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特色餐饮产业。“一核”即核心区在巴城老街,打造融合昆曲文化展示、旅游服务、商务交流等功能的“小镇客厅”。“六珠”即沿湖滨路、迎宾路、临湖路打造水韵休闲、蟹天蟹地、鱼米生态、遗址文化、文创国学、民宿乡愁为六大板块功能载体,使昆曲融入生活创新发展、融入旅游转型发展、融入规划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