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要有仰望星空的志向,看夜空中繁星闪耀,也要学会脚踏实地,在追梦的旅途上阔步前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当乡村复兴大幕拉开之际,听,江苏大地上一首田园牧歌在回响,看,大江南北一种乡愁正如诗如画。
保留原有风貌,乡村还是那个乡村
乡村做成什么样,才能称得上是“样板”?梦中的石板路、回忆里的小桥流水,在江苏都实现了!
走进徐州倪园村,古朴的石板路、粗糙的夯土墙、布满青苔的古井散发着浓浓古意。在这个只有102户人家的小村庄里,延续已久的石居建筑被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
“坚守村庄原有风貌,不大拆、不乱建。”倪园村相关负责人说,主要把几处破落房屋稍加修整、几户瓷砖外立面稍加清理,家前屋后扩种一些融合山村的黄栌、青檀和乡土柿子树,让村庄的质感更浓郁一点,更好地展现出石村古邑的村落形态。
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目的是留住乡村的“魂”。保护村庄传统肌理和格局,注重有机更新、渐进改造,才能守得住“魂”。
昆山锦溪镇祝甸村三面环水、湖荡环绕。村内至今还留存着一处规模较大、分布密集的窑址,留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砖窑19座。当地将古窑遗址保护和新农村整治结合起来,将窑厂打造成公园。
“变废为宝,不断丰富水利旅游内涵,是一个创新。”锦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引水填土坑,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打造了一个集垂钓、休闲、野餐于一体的生态公园,湖周边岸线资源独特,形成20多个全岛或半岛,成为特色郊野公园。同时,实施“退塘还湖”综合整治,建成集生态湿地、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深度水乡旅游佳地。如今,沿湖的生态廊道串联起祝甸古窑遗址公园、万亩生态良田、白莲湖郊野公园、计家墩公园等旅游景点,让骑行者目不暇接。
这样的村子不仅留住了人,更吸引了人。在十九大代表、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理解看来,乡村振兴,应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她认为,一定要更多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一同参与农村建设。有了这份爱,大家自然会有热情去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理想的村居长啥样?
当然,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是让乡村成为“盆景”,让农民致富,才是要紧事儿。逛了几个村子,记者很有感触。
“乡村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彰显个性特色。”5月25日,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南京溧水区考察晶桥镇芮家村石山下特色旅游村,提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农林、文化等资源,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独具个性魅力的旅游。
在溧阳市戴埠镇戴南村,广阔的丘陵地上种满茶叶。当地借助江南丘陵山区的地理优势,以名优白茶为主导产业,成立茶叶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改良白茶品种,创出戴南杨家村品牌。借助周边南山竹海景区、南山花园等乡村旅游景点,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农事体验,带动茶叶、板栗、竹类加工品等农副产品销售,实现农民增收。
兴化缸顾乡东旺、西旺、东罗几个自然村落环平旺湖而建,依垛而居,水网密布,垛格与沟河交错,具有里下河水乡村落的典型特色。缸顾乡的“贡禾”大米、“大地蓝”绢纺、千垛菜花香油、东旺蔬菜等农产品目前已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推出垛田观光、渔村体验、互动游乐和康养度假等旅游新品,实现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东罗村的千垛果园专业合作社正在打造集“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庄,旅游高峰期,闲置的农宅成了“香饽饽”,一房难求、一桌难订成为“常态”。
倪园村深度开发花茶、盆栽小品、干花工艺、化妆品等产品,开展农业采摘和盆景造型、插画艺术等观光体验,产生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挖掘手工艺和奇石文化,建设民俗创意工坊,开发手工剪纸、手工印染、奇石雕刻等产品和香油、烙馍、调味酱等乡土味的特色农产品,开设农副产品网点,打造“倪园”牌系列农副产品。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乡愁演绎传承故事
乡愁是一个地方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江苏乡村中,有不少老宅、祠堂、古桥、古树等,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传统技艺、乡风民俗也数不胜数,甚至很多地名、村名背后都有一连串的传说。传统文化绵延不绝,这些都是乡愁传承的载体。
无锡阳山镇桃源村不仅景色怡人,还有许多令人神往的人文古迹。据民国十四年(乙丑年)重修的《周氏宗谱》记载,村民先祖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濂溪先生周敦颐。漫步在田埂地头,随处可见美景。村名被雕刻在由阳山石组成的石墙上,旁边一排白墙黛瓦的房子别具一格,“爱莲亭”旁的小水塘中种满了莲花,村里还陆续修整了“爱莲泉”、“《爱莲说》文化墙”和“周氏先贤榜”等一系列人文和自然景观。
讲好故事,传承好乡土文化,才能找到乡村的“根”和“魂”。俯瞰南京徐家院村,这枚枫叶独具特色。徐家院村依托传统农耕文化,正在打造“东渔、西樵、南耕、北读”四个片区。
乡村振兴,他们这样理解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江苏地方官是怎么运筹帷幄的?
在兴化市委书记李卫国看来,兴化生态环境好,有文化、有故事,具备建设当代田园乡村良好的基础条件,在重塑田园乡村之美进程中,既要守好绿色家底、也要传承乡土文化、更要发展特色产业,最终实现富民增收。
如何在“特”字上做文章?不拘一格、不形一态,江苏自带气质。
泰州市委书记曲福田多次调研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他认为要在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中彰显“特色”,按照“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18字要求,在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中呈现“田园”,在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中凸显“乡村”。
“特色风光、特色风貌和特色风俗”是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做文章”的核心。他提出,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扬州典范,既要保留农业农村的“衣服”,又要提供标准化的现代服务。要做到乡村内有田、有园、有体验,既方便本地原住民生活,又服务于外来旅游旅行者;要注重体现乡村的通达性、标识性和永续性;要与地方特色风貌塑造结合起来,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和规范结合起来,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如皋正在全力打造“花木草坪盆景艺、生产科研e交易、田园庭院深呼吸、乡愁村思情依依”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如皋模式,着力勾勒出“一首无言诗、一支产业歌的田园业态,一幅立体画、一道风景线的乡村生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点燃了农民的新希望。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愁才能留得住,乡亲们才有稳稳的幸福。
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