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登山、越野、探险等户外运动凭借着自由、富有挑战性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伴随而来的则是越来越频发的意外安全事故。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导致这些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组织机构的不专业和责任意识淡薄,参与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也包括公共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改善,驴友们在参与户外运动时就要面临高风险,我国的户外运动产业也就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意外事故逐年递增
据来自中国登山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参加登山健身的人数已上升到全民健身排行榜的前5位,探险类、挑战类户外运动正逐渐兴起。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上都活跃着各类驴行帖,线路遍布全国。另据知名户外探险机构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国内的驴友数量呈阶梯式暴涨态势,2013年报名参与户外探险类活动的驴友人数比2008年增长了近10倍。
伴随户外运动升温的还有频繁发生的意外安全事故:2014年2月5日,一群驴友结伴在河北省邢台县西部登山时,由于降雪,山上的台阶很滑,一位女性驴友不慎摔倒,头部撞到台阶上,最终抢救无效身亡;2013年,14岁少年小温和包括其母亲在内的7人一起穿越浙江温州苍南县莒溪大峡谷。小温在途中失踪,救援人员经过4个多月的搜救,最终确认小温不幸遇难。
据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编制的《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显示,2008年在登山和户外运动中遇难的人数为20人,2009年增加到44人,2012年增加到45人,2013年则增加到48人。
事故频发敲响警钟
频繁发生的意外安全事故为越来越热的户外运动敲响了警钟。资深户外运动领队“戏子”表示:“现在很多新驴友完全是凭借着一腔热情在参与探险登山活动,他们大多忽视安全问题,这样的出行暗藏很大风险。”
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续川表示,虽然户外登山运动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但由于一些登山爱好者缺乏最基本的户外安全常识,使得登山活动充满着诸多不安全因素。例如一些登山者遇到平坦的河滩就露营休息,结果遭遇河道上游开闸放水或夏季降雨引发的山洪。“如果在出发前能学习一些简单的户外安全知识,就可避免此类惨剧的发生。”续川认为,应不断提高户外安全教育水平,让人们了解户外运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从而减少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据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驴友自我约束能力差、组织者或机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等问题也是导致户外运动意外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例如根据规定,从事户外活动时,每个团队必须配备相当比例的领队,并且这些领队必须具有合法资质,即通过了中国登山协会的考试,拿到相关证书。“与普通的旅游线路相比,户外运动的纪律都是约定俗成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需要自觉遵守。”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户外探险活动都在帖子中注明免责声明,但参与者不能忽略其中的潜在风险。
针对户外运动的组织情况,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管理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加强相关机构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增强其责任意识,可有效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
除了对组织机构的约束外,参与者配备适合的户外装备也可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北京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提醒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不能轻视对装备的选择,除了水、食品、服装以外,即使是白天活动,也应带上照明设备。此外,还应带上质量有保证的通讯设备,因为在户外,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了这些设备就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求助信号,及时获得救援。
发展滞后管控无序
针对户外运动的监管主体问题,记者日前联系了国家旅游局,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户外旅行不归我们管,应该归哪儿管我也不清楚。”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较为滞后,管理也缺乏规范。华侨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谢朝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美国家对参与自助探险旅游活动的人员实行进入许可制,并按照旅游地的风险等级来为参与者划定资质及设备配备条件,以避免参与者因盲目参与户外活动而发生危险。除此之外,欧美国家还强调利用保险手段进行风险管控,强调建立融合公共救援和商业救援相结合的综合救援机制,以提升旅游安全的救援能力。例如新西兰对户外探险的推广、运作、监管采取以培训、教育和资质认定相结合的模式,国家每年会对各类户外探险培训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对此,绿野网站的工作人员提醒户外运动爱好者,出发前购买一份户外运动保险十分必要。这类保险的保费通常只有几十元,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则可以减少损失。
此外,在户外运动的公共服务方面,欧美国家也比较完善。例如美国的许多景区都设有登山小屋,里面存放着救援物资和设施,可作为登山者的临时避险场所,还有一些景区设置了专职的攀登巡守员,随时为登山者提供帮助。
另据“远山”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们从小便开始接受户外生存常识和求生技能的训练。他们可以申请加入各种户外活动组织或联盟,并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