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视界 » 出游贴士 >> 正文

出游贴士

“十一”出游谨防意外伤害
江苏消费网 (2011-09-3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本报记者 唐 夏

  “十一”长假快到了,许多人都在为长假外出、访友做准备。旅游出行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救助知识,保障自身和伙伴的安全?医学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相关建议,祝愿您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假期。

  应对外伤出血有两种止血法

  近年来,选择在长假期间进行探险游和自助游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他们面对险情的应变能力却很有限,户外运动意外事故呈上升趋势。

  户外运动时,最常见的意外是外伤后出血。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保障,成人的血液约占自身体重的7%,一个70公斤的人大概有5升的血液。如失血少于全身血量的10%,身体会自然调节而没有任何症状,就像普通人献血后身体没有受影响一样。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15%时,脉搏加快变弱,血压开始降低,口渴、皮肤苍白而湿冷。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40%,生命将受到威胁。户外运动遇险多发生在城市之外、交通不便之处,在运送伤者或等候专业急救人员到来的同时,应采取紧急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引起的休克甚至死亡。

  北京120急救中心医师李坚韧告诉本报记者,应对外伤出血,主要有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指压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在外伤出血时应首先采用。

  适用范围:1.头部、躯体、四肢以及身体各处的伤口均可使用;2.较大的四肢动脉出血应与止血带配合使用。

  止血方法:1.用干净、消毒的较厚的纱布覆盖在伤口,用手直接在敷料上施压;2.让伤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伤部位,并设法承托;3.用绷带、三角绷带紧紧缠绕加压包扎,协助持续止血,包扎四肢后必须检查手指或脚趾的血液循环,即观察检查肢端有无发绀或肿胀情形;4.如血液浸湿覆盖伤口的敷料,可加敷料在其上,用绷带绑扎,注意不要除去最初的敷料。

  注意事项:1.有条件应尽量初步清洁伤口;2.应尽量选用干净的替代品,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3.伤口出血同时有骨折或异物时,不要在伤口处直接加压。

  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的上方(血流的方向),使血管被压在附近的骨骼上,从而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由于会影响整个肢体组织的血液供应,应限制使用,每次施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特点:1.适用范围:头面部、四肢部位;2.只能临时和短时间使用,尽快换用其他止血法;3.指压法要求以一定的力量压住血管,尤其是下肢血管出血,否则达不到止血目的。

  常用指压止血法:

  1.头皮出血:

  前额、耳前及太阳穴附近的头皮出血,应用拇指按压耳孔前部位。方法:摸到按压部位,感觉有血管跳动,则正是要压迫的血管 (颞动脉),用拇指使劲压住。

  枕后部头皮出血,指压部位在耳后突起下面稍向下侧。方法:在按压部位:摸到跳动的血管 (枕动脉),用拇指使劲压住。

  2.上肢出血:

  指压部位::无论是前臂还是上臂,指压部位均在上臂中部。方法:一手握住病人的前臂,抬高;另一手放在上臂的中部,在突出的肌肉块下缘,用力下压,感觉有血管跳动(肱动脉),然后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对,用力捏紧而达到止血目的。注意:必须将肱动脉压向骨骼才能有效。

  3.手指出血:

  当手指完全断离或部分断离时,出血量较大,可先让病人将受伤的手高举过胸,然后用指压法止血。指压部位:手指的指根部两侧。方法:拇指和食指相对捏紧 (指动脉)而止血。

  4.下肢出血:

  指压部位:大腿和小腿出血,都可在大腿根部按压。方法:立即给病人脱去或剪开裤子,在大腿根部找到血管的搏动处(股动脉),用拇指以较大的力量下压,另一只手用指压在前一个手指上,以增加压力,同时让病人屈起大腿,以便大腿肌肉放松。

  遇交通事故不要急于搬动伤员

  秋高气爽,临近“十一”长假,又到了自驾游的好时节,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时期,专家提醒要冷静、科学应对交通事故。

  李坚韧告诉本报记者,发生交通事故时,在场人员不可惊慌,要快速为伤者进行一些急救处理。当警方和急救医生未赶到现场时,首先要建立警告标志向其他车辆发出警告,同时关掉车辆引擎,拉紧手刹,打开危险警示灯,然后离开车辆迅速报警。

  当有伤员滞留于车内时,如果不是情况危急,非专业人士不要试图将伤员搬出车外。而应该首先检查伤员的清醒程度,检查伤员是否失去知觉,是否有心跳和呼吸,有无大出血,有无明显骨折。如果心跳和呼吸都停止了,应该马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伤员已发生昏迷,这时应先松开他们的颈、胸、腰部的贴身衣服,清除口鼻中的呕吐物及血液、污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引起窒息。

  如果发生开放性骨折导致的严重畸形是易于发现的,但是由于穿着衣服有时是难以发现,所以不应急于搬动伤员,以免骨折断端移位,损伤周围血管和神经。如果病人发生昏迷,则应考虑有颅内损伤情况,必须立即送医院抢救。

  移动伤员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脊椎,避免伤及脊髓和神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为伤员做颈椎固定,因为交通意外最常见的伤害就是甩鞭效应,即是伤员在车辆互相碰撞时,因为反作用力而造成颈部前后大幅度的摆动,造成损伤。

  一般伤员,可根据不同的伤情予以早期处理,让他们采取各自认为恰当的体位,耐心地等待专业人员的处理。

  如涉及化学危险品的交通意外现场,应等待消防人员处理。

  公共场所应谨防踩踏事故

  长假期间,人口流量急剧增加,公交枢纽、景区公园、商场闹市人潮汹涌,极易出现拥挤踩踏事故。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众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踩踏事故,无论起因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人员密集地点,少数人发生异常情况,流言引起人群激动、恐慌和混乱,秩序难以维持,最终酿成悲剧。

  李坚韧告诉本报记者,在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是非常危险的,而在那些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超载的车辆、航行中的轮船等都隐藏着潜在的危险,当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时,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可以暂避一时。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当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后,旁边的人一定要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否则,后面的人群继续向前拥挤,就极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如果此时你正带着孩子,要尽快把孩子抱起来,因为儿童身体矮小,力气小,面对拥挤混乱的人群,极易出现危险。

编辑:孙林美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