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定金”“尾款”热度相比,有网友说今年双11,商家完全不给退款留机会,消费者下单后立即发货。这种做法如今很普遍,一方面可能说明“双11”物流环节已经非常成熟,商家在发货环节大大提升了效率。另一方面,正如很多网友所提及的,此举目的可能在于减少退款,提升成交效率。从规则上讲,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也足见商家的精明与不厚道。将其视为“双11”新套路,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双11”购物本来就有“激情”的成分,一些本来不必要的商品,在“优惠”的刺激下,或者在凑单的“压迫”下而加入了购物车。消费者付完款反悔很正常,虽没有具体的数据,但相信过去“双11”也曾发生数额庞大的退款现象。不过,容忍退款的结果未必就是消费者得利而商家让利,正因为有退款的自由,消费者在购物时才更冲动,在没有相应数据的情况下,很难说结果谁赢谁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压缩退款时间无疑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概而论之,这是一种对消费者不够友好的交易机制。
除了压缩退款时间,今年“双11”还遇到不少老问题。其中反映最多的可能就是突然涨价现象,有消费者反映,自己做好攻略算好账单,坐等付尾款时忽然发现要买的东西已悄悄涨价。而面对质疑,客服也只是含糊应对,本来一件非常糟糕的事结果却被大事化小,商家似乎完全不需要为此付出代价。类似现象可能很普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通常结果只能是,发现涨价的消费者能避免吃亏,而更多的人可能因为不够细心而被套路。
在此之前,如果单纯看各大电商平台的反馈,可能会让人心存侥幸,以为不必为类似的坑而担心。不少平台表示会推出近年来折扣力度最大的活动,而且直奔主题,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做充分的准备,尽量让规则更清晰。至于商家大促前提价也引起了重视,多家平台表示会积极监管和强制整改。但遗憾的是,如今不少消费者再次遇到大促前提价现象,很难不让人怀疑,单纯由商家主导的自我治理是否真的有效。
站在平台的角度看,商家和消费者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必须避免得罪任何一方,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现实中他们会争取微妙的平衡。如果不是什么重大事件,平台声誉没有严重受损,对于类似大促前提价这样的现象,对商家的处理就不会太严厉。特别是,当这种乱象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平台就更没有动力去开展相应的治理。
显然,要治理类似乱象,必须另外想办法。近年来,“双11”期间有关部门都会展开专门的“行政指导”,不少地方消费者协会也对消费者发出提醒,相对前些年,外部的监管力量得到强化。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除了期待大环境的改善,当然更希望维权环节得到提升。很多消费者不愿花太多精力来“算计”,而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毕竟,自身势单力薄,一旦顾及成本问题就只能忍气吞声。如果维权环节更高效更便捷,外部监管更给力,消费者不必一味靠与平台打交道来争取自身权益,相信各方博弈会更公平,由此带来行业生态的转变,平台的自治行动会更积极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