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热点评论 >> 正文

热点评论

网红医生“知识变现”应有边界
江苏消费网 (2022-07-06)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近年来,不少医务人员在社交平台成为网络红人,开始直播带货。但带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以及隐藏的法律风险,让医生带货这一现象引来争议。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委印发通知,其中提到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据6月30日《工人日报》报道)

  随着直播带货兴起,不少网红通过带货实现流量变现,获得可观的收入,一些医生亦未能免俗。近年来,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大量医生账号,也诞生了不少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网红医生。

  医生具有专业门槛、权威性和特殊职业属性,很容易凭借专业素养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医生通过社交平台向大众传播健康知识,无可厚非。但是,当网红医生以营利为前提,打着科普健康知识的旗号,利用带货模式向消费者推销商品,那么一切就变味了。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规定,不得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违规参与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医疗广告不得利用患者、卫生技术人员、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以及其他社会社团、组织的名义、形象作证明。《广告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由此可见,医生作为医疗专业人士,在直播带货医疗服务、药品、保健食品时,利用自己的医生形象背书,就构成广告代言,且违反行为规范,涉嫌不当获利。而且,网红医生并非专业的销售人员,对商品质量缺乏鉴别力,对供应链缺乏把控力,很容易发生带货“翻车”事故,引发售后投诉、退货索赔等纠纷。这些网红医生作为医疗机构的从业者,如果带货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人声誉,也会直接损害医疗机构的形象。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委发布“禁令”后,已有短视频平台表示,将收回医生账号带货权限,包括橱窗、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带货功能。随着相关规定不断细化、完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管理,网红医生也应回归其职业本身,在为公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公益健康科普。同时,消费者不要轻信网络或者视频直播上的带货行为,应充分认识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理性消费。

编辑:刘灿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