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热点评论 >> 正文

热点评论

戳破流量造假,粉丝不该当“韭菜”
江苏消费网 (2019-06-18)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将粉丝视为纯牟利的工具,甚至不惜采用欺诈的方式营造粉丝对明星认知的行为,其不仅伤害粉丝的感情,也有损商业的公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资本对粉丝文化的投机、利用、操纵,切断“刷量”的利益链。

  ■张炳剑

  近日,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北京警方将涉嫌研发上线名为“星援”App用于制造假流量的犯罪团伙抓获。(据《半月谈》报道)

  2018年,明星蔡徐坤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引发社会对明星流量数据造假的关注,背后的“操刀者”便是这款“星援”App。这当中的流量数据明显注水,其中仅有7953个粉丝的账号带动了近3000万转发,实在令人咋舌。

  如果仅仅就是刷量,满足一下虚荣心,最多只是操守上的问题,还不触及违法。但问题是,明星的流量往往带有商业价值,很大程度上,流量越高,其所变现的能力和价值也就越大。这么说来,对明星流量数据造假,事实上就是一种商业欺诈。此外,在此过程中,操刀“刷量”的“星援”App自身也是获利颇丰。据了解,不到一年时间,其就非法获利近800万元。

  这其实就是一条利益链,从明星及其背后的团队,到社交平台,再到第三方的“刷量”软件,在这条利益链中各取所需,都能获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各方对此行为的默许,甚至放任。

  近年来,粉丝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逐渐成为文化娱乐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滋生的乱象也频频引发舆论争议。“刷量”只是其中表现比较突出、情况比较严重的一种。事实上,在此背景下,粉丝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基于兴趣的文化建构,而是一个个有着极强套现机会的“韭菜”。

  互联网时代以前,明星是否有名,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在传统媒体上的曝光率,其曝光率越高,那么就说明知名度越大,商业价值也就越高;但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粉丝与偶像间的联系。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明星可以绕过传统媒体、公关与粉丝直接互动,粉丝通过这些 “窗口”直接与明星对话。那么,拥有粉丝量的多寡,就成为衡量一个明星是否知名的重要参数。虽然比较现实,但不得不承认,在此背景下,流量就是一切,有流量就意味着有商业变现的能力,也就有利可图,一些人当然挖空心思也要造假。

  如果认识到了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何“刷量”会成为互联网时代流量造假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不难理解这款App能被广泛使用的原因。在一个人人都是消费者、人人都是粉丝的时代,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将粉丝视为纯牟利的工具,甚至不惜采用欺诈的方式营造粉丝对明星认知的行为,其不仅伤害粉丝的感情,也有损商业的公平。

  不过,粉丝经济的到来,是现实也是趋势,不可阻挡。与其拒绝,不如正视,尽快将其纳入法治之下,加强监管和规范,使它成为经济发展的活力部分。这需要一方面继续加大对类似“星援”App这样的“造假者”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各网络平台的指导和监督,避免有意引导用户消费的行为。

  此外,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资本对粉丝文化的投机、利用、操纵,切断“刷量”的利益链。还需要让每个消费者都清醒认识到偶像流量的本质,警惕被商业操纵,成了粉丝经济下被收割的“韭菜”。

编辑:张宜贺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