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敬谱
近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结果揭晓,合肥位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这是继去年合肥成为“黑马”首入榜单以来,今年合肥再度成为第三名。
合肥作为一座二线城市,为何受到外籍人才的如此青睐呢?4月下旬至5月上旬,记者在合肥市蹲点采访时了解到,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合肥正在多方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聚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格局。
筑起科技创新产业高地
早在2008年,安徽省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将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列入重大项目,明确提出在合肥高新区建设新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该中心目前具有科技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股权交易发布中心、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合肥高新区展厅、自助银行、深交所路演中心、科技商务洽谈区和为企业服务的有关单位。入驻的主要机构有安徽省股权服务集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以来,共举办各类科技活动50余场次,新征集创业项目125个,累计为225家创业企业(团队)提供了创业服务。
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肥是诸多重大新型产业的聚集地,中国声谷就是其一。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由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实施,项目旨在通过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向中国声谷的聚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目前,依托中国声谷平台,合肥集聚了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中科类脑等480余家企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记者在采访了解到,在该试验区128平方公里范围内,有2.8万余家企业,且大部分是高科技企业,仅仅在该区的望江路沿线就有10多家上市公司。合肥市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8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7822.9亿元,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六位。10年间,合肥接连赶超8座省会城市。
“养人”环境助企安心发展
企业发展的关键靠人才。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持续优化“养人”环境,把人才作为最大资源,坚持以产引才、多元育才、项目用才和实惠留才。
2018年10月9日,合肥国际人才城开城运行暨“合肥国际人才网”正式上线发布。人才城将建设“一个窗口,三大高地”,即:人才工作展示窗口,人才服务高地、人才政策高地和人才资源高地,旨在打造承载特色人才服务的国际化“人才之家”。
合肥国际人才城核心服务区坐落在该市高新区创新产业园二期,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同步推进侨梦苑、中德国际创新园、国际社区(人才公寓)等相关平台载体搭建,建设约5万平方米的人才城创业孵化集聚区;未来将结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建设,同步服务安徽省、市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形成立足合肥、面向全省的国际人才城辐射区。在合肥国际人才城核心服务区,设有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和户籍办理、人才分类认定、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业务窗口和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区,为来访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类服务。
与硬件相对应是,2017年6月合肥市推出“人才新政20条”,直接对标沪杭等一线城市。2018年4月,合肥市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如果说前一个政策是为了“引人”,那么后一个政策就是为了“养才”。
近两年,多个城市的“抢人大战”持续升级,多地相继推出人才新政,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吸引大学毕业生、高层次人才落户发展。引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滋养人才,才是关键。
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7年,他从北京博士后出站就抱着对类脑智能技术的认可和期待来到合肥,担任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中科类脑来说,合肥高新区是一方热土、一片沃土。无论是硬件环境、配套政策、对接服务还是领先意识,合肥高新区都展现出切实服务双创的强大意愿和实力。中科类脑自成立即落户合肥高新区,一路获得区、市、省等各级单位支持。
“在合肥创业,是一份情怀,也是一份荣幸。我们对在合肥创业有极大信心,并积极准备着从这里出发、拥抱世界。”刘海峰说。
高效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强化落实放管服、互联网+政务等重要领域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清理规范各类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共涉及93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五十七证合一”全覆盖,率先在全省上线政务服务平台、实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制度改革并发出首张“一次不跑”营业执照、启动首个区级长三角地区G60“一网通办”窗口,全区营商环境持续得到优化。
与此同时,高新区管委会积极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各部门在网上政务服务门户上开设“部门窗口”或“旗舰店”,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进一步降低办事成本,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更简化、更便捷的政务服务。
另外,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合肥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科技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
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质监科科长霍国余告诉记者,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主动深入企业调研,引导企业参与对标达标专项行动。目前,高新区已编制发布智能语音翻译机、光伏逆变器、光伏组件、洗衣机等6类产品11个对标技术方案,参与企业近50家,将更好地推动高新区更多产业对标达标。
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积极组织开展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和安徽名牌产品申报工作。2018年,科大讯飞公司荣获第四届省政府质量奖,阳光电源公司获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新增安徽名牌产品13个(总数达74个)。
市场监管部门的高效服务得到了企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中心总经理何为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2015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三星SDI株式会社合资共同筹备阳光三星(合肥)储能电源有限公司,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对此事专门进行实地调查和协调,最终在一周内注册下来了。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先照后证”“多证合一”、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手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提升企业注册便利化程度,率先在全省开展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打通网上名称自主申报,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环节,在全国率先启用全自助证照一体机,目前在全市已配备46台全自助证照一体机和130个全程电子化登记注册代办点,为企业“一站式”服务。
在商事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合肥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开办便利度不断提升,社会创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新登记注册企业快速增长,市场主体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现有市场主体总数超87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110家,较上年增幅达26.7%。占全省总数的39.1%,占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数的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