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
一直记着这样一个故事,京城一位汽修专家出访德国,在街头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上午,一位下水道维修工在路边工作;下午,这位维修工似乎还在原地未动,但感觉他的进度应该更快才对。好奇的汽修专家上前交流,得到了如此的答复:“这是一份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我要保证它能用几十上百年,要让我的子孙知道这是我干的活儿,并为此感到荣耀。”
曾经,德国是个产品质量饱受诟病的国家,但是今天提到德国产品的时候,似乎它已经成为了优秀品质的代名词。经久耐用又好使,成为大家对德国产品的评价,也成为了国人趋之若鹜的对象。比如小到指甲钳,常规到锅碗瓢盆以及刀具,大到汽车。
如此选择的原因很简单,我们自己有些产品品质不高是原因之一。也说我们的日用品,如水龙头,经常用着用着就跑冒滴漏了,原因可能只是其中陶瓷芯片品质差,磨损了,于是只能整体扔掉。这样,一只几十甚至上百块钱买回来的水龙头,一只从原料获得到生产加工,消耗了不少社会成本的水龙头,就这样被一扔了之。即便作为废品回收,与前面的消耗相比,也难成正比。
其实,即便不能保证陶瓷芯片永不磨损,至少可以搭配可更换件,用最小的消耗,降低社会成本。而据说市场上确实也有这样的产品,但可惜,买回来的替换芯片未必能用,原因是规格型号不一致,因为过去的款式太老旧,早淘汰了。
一只水龙头如此,汽车产品也没有本质的分别。在我们今天的汽车市场上,一款车如果敢于坚持不改款,那就离被市场淘汰不远了。这是一个消费心态焦躁不安的时代。匆匆忙忙之间,我们期待一切都能随时做到日新月异、与众不同。但是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是,高频率更新换代的结果是,旧产品平台上的东西已经被淘汰了,新产品还没有达到最优的品质。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看,这与个人品位有关,当然也与整个设计生产营销的品位有关。全、新、奇、高,是当今不少消费者消费的着眼点,实用与品质不是最普遍的选择前提,炫耀与标榜从来都不缺乏市场。当然,这一切对于生产者来说更是乐此不疲、何乐而不为,有新有奇有全有高正是标榜档次的极好噱头,可以拉高消费视角,进而异化消费品位。而如此的结果,双方甚至能够获得一个貌似双赢的结局。只不过,在这一波一波消费至上的浪潮下,具有经得住考验具有优良品质的经典产品固然难以形成,而被无休止消耗的社会资源,无形之中也被忽视了。
近期,汽车业界的一个话题是塞尔吉奥·马尔乔内(SergioMarchionne)为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寻求结盟伙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他担忧的是汽车业界车型与配套产品的重复开发。结盟以寻求资源消耗最小化,成为他关注的重点。
曾经到过绝境边缘的人,才会有深刻的危难意识。马尔乔内的选择,不过是经历痛苦之后理性的回归。今天,6月5日,世界环境日,值得我们就此思考的一个话题是,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代内与代际之间,需要我们选择更有品位的消费:不因为一夜暴富而无度消费,攫取周边人群平等消费的权利;也不贪图过分的享受,而削弱甚至剥夺下一代生存的权利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