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热点评论 >> 正文

热点评论

“15万读武大”骗术是如何得逞的
江苏消费网 (2015-05-25) 来源:新京报
阅读:

  ■ 观察家

  据报道,学生交15万元“就读”武汉大学4年,毕业时竟发现自己没有学籍。5月22日,当事学生张鹏(化名)坦陈曾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有所不同,“老师从不点我们6个人的名字,这是我最疑惑的地方。但我们又一次次相信了‘辅导员’”。22日晚,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正式回应称:这是一起盗用武大名义进行的招生诈骗事件,将配合警方调查。目前,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骗子固然可恨,而武汉大学的回应也撇清了此事与学校的关系,但分析这起事件,却可发现武汉大学的管理,给了犯罪分子太多的“可乘之机”。诈骗者是如何把学生安排进学校宿舍的?是如何安排进正规的班级学习的?学生上了这么久的课,学校和老师一直没有发现?当然学校可以解释,宿舍实行公寓式管理,住进学校宿舍并不是那么难。但学生被安排进正规班级学习,没有学校有关方面负责人打招呼恐怕是不可能的。

  这是必须要调查清楚的,否则,住学生宿舍、同班求学,就会为诈骗者提供“诈骗道具”。要调查这其中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即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是否里应外合,另外,要清查学校里是否还存在类似的现象,维护学校的声誉。

  近年来,我国大学办学越来越开放,比如开放校园,允许旁听,网络授课等,而开放需要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否则,就会因管理的疏漏,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比如,把到大学旁听,也称为被录取。因而,大学要在开放办学时,公开学校办学信息,防患诈骗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

  多年来,教育部一直发出招生诈骗警示,可还是有家长不信邪。这也再次提醒学生和家长,不要轻信所谓的“潜规则”。在这起事件中,学生们早已发现不对劲,可是,却一再被“特殊处理”所迷惑——因为自己本就是由非正规渠道录取,也就不敢公开维权,这也是这类诈骗案的共同特点,直到被骗者已经走投无路,才报警。而从某种程度说,这些被骗者,也是诈骗的共谋者。

  打击招生诈骗,需要警方、大学、家长共同努力。尤其是大学,应该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像武汉大学这起事件,应该彻查真相,严肃处理所有涉事人员,同时,向社会公布完善学校管理的举措,这样才能让社会、家长相信,大学招生没有任何潜规则,也没有任何非法机会可乘。

  □熊丙奇(学者)

 

事件链接:20人花15万读武大被骗 4年后才发现无学籍

http://www.js315ccn.com/html/education/detail_2015_05/25/39915.shtml

编辑:朱成林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