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年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已经制定了“光进铜退”(即光网城市)的政策,并下发了文件。时隔五年后,工信部再次明确打造全光网城市。究竟是谁拖了宽带提速的后腿?笔者认为,前期规划不合理、运营商内部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人才缺失等三大因素拖了宽带提速的后腿。
前期规划有硬伤
普通用户认为,宽带提速就是工作人员在后台动动鼠标,改一下宽带速率值的简单问题。然而在中国联通内部人士看来,早期宽带规划,是宽带提速进展缓慢的硬伤。据了解,欧美国家早在2005年前后已经大规模部署光纤网络,我国2006年却大规模上马ADSL宽带接入网络。按照当时的规划,光纤仅仅铺设到了县市一级的机房,很多乡镇机房,仍旧靠古老的铜缆作为中继。大规模部署ADSL宽带网络后,国家才提出了“光进铜退”的策略,2008年才发布了“光进铜退”的指导意见。各地集团公司接到来自上面的条文,已经是2009年底了。
在“光进铜退”政策正式发文时,ADSL设备利用率只有两成左右,昂贵的投资成本没有收回。如果2010年就开始放弃ADSL设备,直接上光纤接入网,大量国有资产就会流失。为了保护国有资产,工信部文件中明确,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网络,逐步推进光纤入户,并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用户宽带接入速率。与此同时,中兴和华为推出了超级ADSL,即ADSL2+,最大下行支持24M、上行支持2M。与此同时,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开始有序部署光纤接入网,2012年左右实现了镇驻地机房的光纤直联。宽带网络规划之所以会出现硬伤,一是因为规划设计人员对网络宽带接入技术缺乏全面的了解,二是因为采购方面的一些潜规则作祟。
市场运营存弊病
虽说三大运营商一直在提供市场化运营,但老国企的本色,让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这两大宽带运营商饱受市场运营机制先天弊病的痛苦。拿北京来说,两年前在各地已经大力推广光纤宽带接入网络时,北京的主流宽带接入还是ADSL,而且速率仅有4M。
北京宽带接入市场的落后,仅仅是宽带运营商市场机制滞后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市场反应过于迟钝,也是光纤接入网络推进速度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光纤改造,是由市场经理向集团公司提出需求。为了拓展网络覆盖范围,一些市场经理会把光纤改造需求,放在一些新开发的小区,需求大的区域反而被忽略。
由于集团公司无法洞察用户需求,致使集团公司规划人员难以正确地规划光纤升级改造,这势必影响光纤接入网络覆盖的进程,宽带提速慢亦是必然。为了准确掌控市场需求,中国联通推出了全业务无条件预受理,通过查看预受理情况来规划光纤升级改造计划。在预受理实际操作中,一些营业员拒绝向用户开放预受理业务,导致集团公司无法掌控市场需求。一直以来,市场人员的薪酬都与业绩挂钩,这导致业务人员为了发展业务,忽略重点市场需求,运营商发展规划也受到了市场人员的影响。
人才缺乏显尴尬
人才缺乏,同样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两大宽带运营商的痛。据了解,无论是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电信,从来不缺乏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但缺乏懂市场,又懂技术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领域,阿里内部流行员工转岗制度,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作为老国企,没有转岗这一政策,致使很多人才只精通自己所在岗位的技术,难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宽带运营商专业人才缺乏的尴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的飞信已经是名存实亡,腾讯的微信却成为最火爆的应用。在宽带接入领域,爱奇艺、乐视这样的传统互联网企业推出了智能电视,已经拿到IPTV试点许可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IPTV用户数量却拿不上台面。
宽带提速进展缓慢,也是专业人才缺乏的后果。试想,如果网络规划人员能够根据后台运营数据支撑,分析出来哪一地区网络上线率高,并优先升级该地区的网络,宽带提速缓慢的矛盾也不会显露出来。眼下,运营商的人才只精通自己所在的一个领域,从未思考通过后台技术分析出市场需求的问题。体制的弊端,限制了员工技能的全方面发展,最终影响到宽带网络的升级步伐。
显然,光纤接入普及和宽带提速,是一个牵涉到多个环节的复杂问题。自2000年工信部正式下文推进光网城市建设以来,宽带接入速度的提升成果并没有让用户满意。
(贾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