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铁路还是公路,凡涉及公共资源分配,都应该有一个透明可监督的规划程序,所谓“科学规划”必须要有详细罗列的具体理由,民众自然会做出理性的判断,而不是通过街头聚集来“抢铁路”。
■舒圣祥
5月16日,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部分群众走上街头,表达希望达渝城际铁路过境邻水的意愿。据了解,达渝城际铁路是连接川渝陕三省市的重要建设项目。设计单位提出了西线方案(达州经渠县经广安至重庆)和东线方案(达州经大竹经邻水至重庆)两个初步走向方案供研究参考。5月7日,广安市发改委在回复网友质询时称,广安支持“西线方案为达渝铁路项目线路具体走向方案”,此言引起邻水群众不满,并最终引发街头聚集。(据5月17日《新京报》报道)
几年前,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如今,邻水县群众再次走上街头,只为争到一条铁路经过……事实上,类似争高铁、抢铁路的场景,在很多中小城市都曾上演过。那种资源稀缺下的焦渴期盼,那种出行不便带来的奔波之苦,也许是大城市居民无法想象的。迎来一条铁路特别是高铁,不仅意味着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地区看作发展命运的转变。
“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这样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但“铁路基本靠抢”的公共资源焦渴,依然是基层县域的普遍难题。高铁要争、铁路要抢,充分说明铁路走哪不走哪,依然是权力说了算。一些铁路本来并非必走某地不可,之所以走了A地没走B地,B地民众骂地方官员 “无能”,地方官员苦的却是关系不够硬、路子不够好。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平,区域发展就不可能平衡。为此,不能什么好事都大城市通吃,铁路走线设站需要科学论证,并优先照顾铁路资源稀缺地区的发展诉求。现实的问题是,铁路走线规划并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和信息披露机制,公众既没有参与决策的可能,甚至都不知道是谁在研究,又是谁在决定。
在规则缺乏时,“潜规则”往往会代替成为规则。无论铁路还是公路,凡涉及公共资源分配,都应该有一个透明可监督的规划程序,所谓“科学规划”必须要有详细罗列的具体理由,民众自然会做出理性的判断,而不是通过街头聚集来“抢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