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区二板桥派出所近日接到市民求助电话,称家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短短一个多月就买了10多万元,怎么劝都没有用。老年人痴迷保健品引发家庭纠纷,这几年此类新闻不少。
保健品企业夸大产品效果、不择手段营销,的确有可憎之处,对此需要加强监管,可作为儿女,面对老人的“痴迷”难道没有一丝内疚?央视曾曝光一段向老年人推销万元床垫的培训课,培训师对学员说:“为老人洗脚捶背、问寒问暖,像儿女那样做,就是填补他们自家儿女不常探望的情感空白。日子久了,你让他们买什么,他们就买什么。”这话直白得难听,可耐人寻味。说到底,老年人痴迷保健品,买的是他们最缺、最渴盼的温情,即使是推销员装出来的或骗他们玩的。
“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可现在这方面似乎比较弱。如果儿女能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和带着父母外出转转,如果方方面面能多动脑筋、多做实事,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老年人看电影、锻炼、读书、打球、旅游、唱歌和上学等“老有所乐”,拥有了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老年人真正感到“夕阳无限好”、社会家庭“无限暖”,靠迷信“保健品”给自己添温情的现象才会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