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拘泥于媒体曝光与事实有无出入,而不是举一反三地加强监督规范,这对任何“旅游大市”和 “旅游强市”的发展建设,都是利少弊多,甚至有害无益的。
■司马童
10月15日,《海南日报》头版刊发了三亚有关部门对央视曝光该市水果摊缺斤短两、海鲜排档价格欺诈、旅游经营商业贿赂等问题的初步调查结果。调查称,涉事的海鲜排档销售货品未超出政府指导价,水果摊点所用电子秤为政府推荐的防作弊电子秤,“兰花世界”当天无“单价602元兰花精油”销售记录。海南日报官方微博一条置顶消息称,媒体曝光与事实有诸多出入(据10月16日《北京晨报》报道)。
一边是央视《经济半小时》言之凿凿地报道,国庆黄金周期间的三亚旅游环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边则是三亚市旅游质量监督和工商管理等部门闻风而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调查并作出回应,媒体曝光的问题,多数不算“问题”。且不说两种声音究竟孰是孰非、谁最可信,我却想到了:面对某种压力颇大的舆论监督,最为省事和省心的应对方法,当然还是指其失实了。
海南是个旅游大省,三亚更是旅游热地。然而,让游客和媒体很难忘却的是,继2012年三亚宰客事件以来,三亚的旅游市场秩序一直引人关注,三亚官方也曾多次表态要下大力气改善三亚旅游环境。正是缘于三亚这种“鹤立鸡群”的独特旅游优势,以及让众多游人无法释然的宰客之忧,央视才会特别关注这里的旅游环境,并在今年国庆黄金周里继续到该市进行明察暗访。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媒体曝光的问题,是不是真的 “与事实有诸多出入”,为着三亚旅游、海南旅游的明天会更好,当地有关部门最需要的回应姿态,应该是闻过则喜,而不是急于“洗白”。
有关数据已经显示,今年国庆长假的旅游消费,除了国内长线旅游和某些知名景区的揽客走低,一个比较突出的变化是,性价比相对更高的出国出境游,则呈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分析这种旅游选择的业态变化,一方面当然由于人们经济实力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走出去”的国门外旅游,必定会越来越受推崇和青睐;而另一方面,恐怕也应考虑到,当花同样的钱,在国内的旅游消费(包括海南三亚),还远不如走出国门更有质量保证、更具服务回报时,那些曾经“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特色旅游城市,未必总能高枕无忧地享受“地域红利”了。
三亚辩白何需急于“洗白”。看上去,在央视曝光的突发性舆论监督面前,当地有关部门的据理力争、逐一指谬,乃至迅速抛出“与事实不符”的初步调查结论,很能起到 “维护三亚旅游声誉”的直接效果;然而,这样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至多也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自我安慰罢了。就算媒体报道中列举的几桩涉及旅游环境质量的问题,的确用不着大惊小怪、过度炒作,试问海南三亚目前的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消费环境,是否可以拍着胸脯向广大游客作出保证:诸如水果摊缺斤短两、海鲜排档价格欺诈、旅游经营商业贿赂等问题,在咱们这儿早就销声匿迹、不复存在了呢?
在网上的许多议论跟帖中,笔者留意到了这么一条IP地址显示是 “海南海口手机网友”的跟帖:“我是海南的,我可以告诉各位网友们,央视是对的,有关部门的回应有护短之嫌!”实话实说,比起回应媒体曝光的三亚辩白,能否真的“洗白”舆情还有待观察,而这种来自民间的直白评价,其实更能说明海南三亚改善旅游环境的任重道远、不容懈怠。换言之,一味拘泥于媒体曝光与事实有无出入,而不是举一反三地加强监督规范,这对任何“旅游大市”和“旅游强市”的发展建设,都是利少弊多,甚至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