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卫生 » 维权调查 >> 正文

维权调查

“拒载”新生儿,“120”竟也有苦衷
江苏消费网 (2015-07-17) 来源:新华日报
阅读:

  近日,一则关于救护车拒送呛奶女婴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这则报道称:“张家港李先生刚出生31天的女儿因呛奶造成窒息,送医过程中他打了两次120急救电话,先后来了两辆120救护车,都不愿意接送孩子去手术医院。”7月16日,苏州市急救中心接受本报独家采访,向记者还原了事件经过。

  救护车没有驶离,儿科医生抱着设备陪护

  “我们需要救护车,宝宝得了肺炎……”6月19日11点44分,电话打进苏州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回放录音,传出一位女士焦急的声音。根据当天急救车车载记录,该车11点52分抵达现场,驶离时间为12点15分,中间有23分钟停留。

  为何没有立即上车?“因为来的救护车上没有救护婴儿的条件,经过协商,他们派了儿科医生抱着氧气设备跟车把我们送到新院区。”打120电话的这名女士告诉记者,救护车很快到了现场,看到小婴儿犯了难,但并没有掉头离开。

  新生儿转运车,原则上都是医院和医院之间的转运,基本不接受家属个人通过120急救电话预约。苏州市急救中心主任杨齐英解释,目前,苏州市仅苏大附儿院和市立医院本部两家医院有3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他们都配备了一辆新生儿转运车,但用之前都需要和医生沟通了解病情,依照情况做好准备工作再前往接人,保证下病床立即上病床。

  新生儿转运车,轮子上的新生儿ICU

  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就停放着一个新生儿转运车的床单元。记者看到这个床单元上面配备了转运暖箱、监护仪、呼吸机、抢救包等设备,下面装着四个轮子,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主任王三南告诉记者,将这个床单元推上救护车,就构成了移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也就是新生儿转运系统。

  以苏州市立医院这辆新生儿转运车为例,该医院是原苏州市妇幼保健院,从2000年起,就投入了这套转运系统。据统计,2012年,该辆转运车转运新生儿227次,而随着二胎政策放开,需求成倍增长,2013年,共转运474次,去年为410次。

  “普通救护车无法完成运送新生儿任务。”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主任乔立兴至今记得15年前,江北一医院早产了一对双胞胎,家长抱着小孩打出租车送过来,没有暖箱,40分钟的路,把孩子冻得肺出血,发了病危通知书。“必须把重症监护室的设备搬上救护车!”乔立兴与他同事开始策划新生儿转运系统,2002年建立完成,如今,该医院两辆覆盖全省13市和安徽部分地区的新生儿转运车,至今已经转运了13000多名新生儿。

  新生儿转运救护车是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中的一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新生儿转运系统,而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启动新生儿转运工作。据了解,南京、常州、无锡等市急救中心均有专业新生儿转运车。目前,北京急救中心也仅有一辆新生儿救护车。而在美国儿科排名前三辛辛那提儿童医院,他们仅一家医院就有10辆转运车。

  有车没医,昆山转运车半年仅用两次

  新生儿转运车全国各地大多供不应求,而在昆山急救中心,去年11月投入70多万元配备的一辆转运车至今只用过两次。

  “我们急救中心没有专业的儿科医生和护士,我们就想送去医院供他们使用。”昆山急救中心主任吴福荣无奈的是,几乎没有医院敢领这份送上门的情,去年刚投入的时候,该转运车曾送过一名早产儿到上海,急救中心出车和司机,医院出儿科医生和护士,“但这来回一趟就是大半天,医院本来儿科医生就缺,耽误许多功夫。”就这样,这套新生儿转运设备渐渐受到冷落。

  “需要转运的,大多是危重患儿,这对急救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王三南解释,除了设备投入,新生儿转运车还需要由医生和护士等组成的转运小组,成员要求有独立抢救能力和判断能力,医生一般都需要有三年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培训经历,大多数是副高级医师。

  无锡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遇到路途长的我们还要跟患儿家属签病情告知书及长途转运风险协议。”

  儿科医护缺口大,亟待好政策“救市”

  常州市急救中心2014年新引进第一辆重症新生儿转运车,工作人员介绍:“新生儿专用转运车全市就一辆,价格约50万元。普通急救车价格30万元。”比车贵更让人挠头的是缺乏足够的儿科医护,“有车没医”。

  记者了解到,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儿科医师。江苏目前1700多万少年儿童,有执业资格的儿科医师仅3784人,过去3年每年新增儿科医师不足200名。这意味着每位儿科医生要“管”近5000名儿童。

  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黄松明呼吁“尽快出台好政策留住儿科医护”!他说:“儿科是‘哑科’,诊疗难度大、医疗暴力多、收入与付出失衡、缺乏安全感与尊重等原因,更加剧了儿科医护人员的流失。南京市儿童医院一年时间,医生走了10个、护士走了20多个。我们院近年门急诊量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长时间无休假的高劳动强度,也让儿科的医护人员大呼受不了。省内很多家综合医院都砍掉了儿科,有些只保留了门诊。”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海认为,卫生主管部门在制订卫生事业规划时,应在人员编制、薪酬、定向培养等方面适当向儿科进行政策倾斜。

  “近年来,我们要求医疗机构都要开设儿科,并对儿科医生出台一些倾斜政策。”苏州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张洪告诉记者。

  也有专家将其深层原因指向医疗教育的政策导向。1996年南京医科大学停止招收儿科医学本科生,之前的本科生毕业后也很少有再选择儿科专业的。苏州大学曾在2009年停止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的招生。这些应届毕业生的“断档”,对儿科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巨大。去年,南京医科大学恢复了儿科医学本科生的招收工作,录取了40多名五年制本科生,以及40多名七年制研究生,但培养一个儿科医生前后加起来大概需要8到10年的时间。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方明指出,破解“儿科人才荒”要依靠政策救急,希望高校恢复本科制儿科医生培养机制,开设儿科医学本科专业,以稳定和增加基层医院儿科医生来源。 记者 陈雨薇 沈峥嵘

编辑:朱成林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

宝应碧桂园承诺难兑现

“当时真的很冲动,现在终于松口气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