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名称:江苏省中医院
特色科室:眼科、针灸、消化内科、肾科等
医院地址:南京市汉中路155号
联系电话:025-86617141
医院简介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建于1954年10月,创建初即荟萃江苏一代名医,铸成渊源浓厚之学术根基。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医院规模与声誉日益扩大。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先后被确定为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临床基地、全国中医药进修教育基地和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药)中心(GCP)。
医院有在职职工1805名,其中医技人员占82.6%,高级卫生技术人员320名,有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60名,博士生导师19名,硕士生导师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333工程”重点人才27人次,省卫生厅“科教兴卫”工程重点人才2人,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人,中医临床医学中心1个,省六大高峰人才9人。目前医院实际开放病床1110多张,有33个临床科室和5个医技检查科室,其中急诊、消化、耳鼻喉科、针灸、肾科6个专(学)科为国家级重点专(学)科,拥有国家级三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专科11个(男科、消化科、心内科、推拿科、妇科、眼科、血液科、普外科、呼吸科、针灸科) ,省“135”重点医学工程学科2个,检验科为华东地区首家、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二个通过国家认可委认证的医学实验室。
目前医院日均门诊量7000人次, 2007年门急诊量达213.3万人次,年住院病人数超26581人次,年床位使用率连续三年超过100%。医院综合实力在全国省级中医医院中名列前茅,在江苏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病人遍及国内外。
医院拥有包括磁共振、全身螺旋CT、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总值达2.6亿元,这些配备齐全、功能先进的设备不仅满足医院医教研工作需要,更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向更高更快发展。根据名老中医药专家提供的临床验方,医院制剂部常年生产20多个剂型200余种品种的特色制剂,深受患者欢迎,许多疗效显著的专药常常供不应求。
近年来,医院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大力提高科研教学水平。自2003年以来中标各级科研课题21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18项,省部级课题36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6项;发表学术论文1368篇。每年接收各类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900多人,接收国外留学生、外国进修医生150余人。医院每年接待近40批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来院参观访问,扩大了中医药和我院在海内外的影响。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卫生行风先进集体,省、市“十佳医院”、“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等光荣称号,2000年蝉联第二届江苏省“十佳医院”,2003年被评为省、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蝉联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7年获“江苏省文明单位”。
特色科室
眼科:
江苏省中医院眼科组建于1958年,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奋斗,继承创新,眼科已成为具有祖国医学特色和优势,并吸收现代医学最新技术,融科普教育与远程会诊为一体,具有现代医学模式,集高科技、高水平、多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眼科中心。中心现有病床34张。
眼科中心在中西医结合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上,不断引入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如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OCT、免散瞳眼底照相机、眼科A/B超、视野、眼电生理、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仪等,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眼底辨证体系,逐步建立起了客观、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现代眼底辨证体系。治疗上,继续采用传统医学疗法如中药、针灸,并及时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如多波长氪激光视网膜光凝,玻璃体视网膜手术,PDT治疗及TTT治疗等用语药物无法救治的眼底病,挽救了部分患者宝贵的视功能。其中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PDT治疗及TTT等诊治方法均有华东地区首次开展。在南京地区率先开展了PRK手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ISAIK。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准分子激光个体化角膜切削术、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开展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和引流阀植入术,开展了斜视手术和泪道逆行置管术等手术。
眼科中心现有在编医生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4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18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5人。眼科为全国中医眼科及中西医眼科博士点、省级重点临床专科。承担课题共1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部省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9项,已鉴定课题有1项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名医介绍
徐景藩 主任医师
生于1927年12月,江苏省吴江市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出身中医世家,13岁从师学医。
徐景藩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0余年,擅长脾胃病的诊疗工作。对食管病主张调升降、宣通、润养,创“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治胃病主张从三型论治,参用护膜法。治疗以便泄为主症的慢性结肠炎,创“连脂清肠汤”内服和“菖榆煎”保留灌肠法。创“残胃饮”治疗残胃炎症。重视脾胃病参用疏肝理气治法。用药注意刚柔相配、升降相须等法,不断提高疗效。1958年参与创建内科教研组,兼中医内科课堂、临床教学。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他对中医理论、江苏历代名医诊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病古今文献以及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病、慢性结肠炎、食管病等疾病的研究从未中断,并取得较好的成果。他发表的确良30篇学术论文中,绝大部分为脾胃病专业性论文。有的论文已被日本书刊全文转载。
简历
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医研究班。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专家委员会成员,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内科脾胃病学组副组长、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中医医学会理事、副会长,江苏省委“333”工程选培专家组成员。 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医研究班。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专家委员会成员,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著作及成果
著有〈脾胃病诊疗经验集〉等2部。其中有的经验、方论被收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现代名医内科绝技〉等10余本医集中。参加编写〈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等4种教材。有4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甲级奖。
就医指南
交通指南:公交3路、4路、5路、9路、18路、29路、43路、48路、38路、中六线到莫愁路站下。
地铁一号线到新街口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