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智能网联汽车驶入汽车业转型“下半场”
江苏消费网 (2022-09-21)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如果新能源车是汽车市场转型发展的“上半场”,那么颠覆传统使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则是衡量转型成功与否的“下半场”。

  每年金秋时节,全球级别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总能吸引消费市场广泛关注。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以下简称网联汽车大会)呈现哪些新特点?又将给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智能化渗透率快速提升

  格外显眼的黑红色车身,搭载集成高精地图采集、融合感知、行为预测、智能网联等多项核心技术的智能快递车,在公共道路上匀速行驶……这样的画面,是否会让你认为已步入了未来生活空间?

  这并非对于未来的美好畅想,更不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而是网联汽车大会外的真实场景。

  记者看到的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物流“最后一公里”基础运力服务的智能快递车。据介绍,该车辆最大可载重200公斤,可续航100公里,能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未进入网联汽车大会现场,记者眼前的景象已令人欣喜,不禁对本届大会充满期待。

  走进展馆,一辆辆搭载各项智能网联技术的量产车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放眼望去,多家市场主流车企携最新量产智能网联汽车亮相,其中不乏引领未来的概念车型。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网联汽车大会规划了跨链协同、多智融合、应用创新和未来生态四大板块,展品范围包括各类智能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等车载智能硬件等,将智能网联技术体现得淋漓尽致。

  具有规划路线和避障功能的智能垃圾车、引入自动驾驶功能的移动贩卖车、种类繁多的智能配送车……当身处科技感氛围浓厚的网联汽车大会现场,深刻感受到智能网联技术正加速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透露,今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超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长46.2%,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大算力计算芯片、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全国开放各级测试公路超过7000公里,实际道路测试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他说道。

  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其不仅成为各大车企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还推动着交通出行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在智能快递车刚刚投入市场化应用初期,我看到后感到很惊奇,总会拿手机拍照和朋友分享,而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它已经成为附近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北京顺义消费者蒋坚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分享了她的感受。

  智能交通出行触手可及

  “这个红绿灯,上一轮绿灯时长30秒,下一轮就变为了60秒,每个周期红绿灯的时间都不相同。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信号灯装置没有调试好,后来才知道是运用了智能技术。”9月16日,在网联汽车大会现场,被智能交通信号指示装置(以下简称指示装置)展台吸引的参观者姚文发现,与传统认知中的红绿灯不同,眼前的指示装置可以随车流量实时调整,实现车辆高效通行。

  这台指示装置背后,体现的是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智慧出行场景。记者注意到,在网联汽车大会的现场,多家参展商带来的智能干线物流、末端配送、城市出租车等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开展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已投入市场化应用的智能快递车相同,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在很多人看来,智慧城市或许只是未来概念,它和现实生活没有太多联系。不可否认,由于涉及产业链较长、投入成本高以及建设周期长等客观因素,实现完全智慧城市愿景尚需时日,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化技术不能给现实生活带来帮助。

  辛国斌介绍,今年上半年,国内建设17个测试示范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完成35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装配路侧网联设备4000余台。

  对于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的北京市来说,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交通行驶效率十分重要。为此,从2021年开始,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启动信号灯标准化升级改造联网,目前中心城区联网联控率已达95%。通过联网联控,可以让信号灯自主优化放行时间,提高通行效率。根据规划,明年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将继续对800处路口实施智能化升级,让更多道路参与者享受畅快出行。

  此外,河南省许昌市、浙江省衢州市、江苏省靖江市等地也将智慧红绿灯系统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广大交通参与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其中,河南省许昌市启用指示装置后,各交通路口智能感知、识别准确率超过95%,道路通行效率整体提升五成以上。

  相关法规标准有待完善

  “全国近30个城市累计为80多家企业发放了超过1000张道路测试牌照,高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特殊区域开展规模化载人载物测试示范。”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郭守刚在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步伐加快,政策法规是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受此积极因素推动,汽车企业纷纷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品牌发展方向。

  如今,被赋予了感知、计算、交互等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的主要方式。如何实现安全可控的迭代升级,不仅关系到汽车市场健康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安部副部长刘钊在大会上公开表示,公安部积极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聚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通行、违法事故责任等问题,积极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完善修订,推进《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指南(车辆智能管理)》10项技术标准申报编制,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创造良好的法规标准环境。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集中落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法规空白。2021年10月,国家网信办、公安部等部委联合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倡导汽车数据处理者在开展汽车数据处理活动中应坚持车内处理、脱敏处理等原则;今年8月,广东省深圳市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对自动驾驶车辆使用管理、发生交通事故时权责认定做出划分。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开展的不同性质和层级的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发展活跃期,一时间强标、推标、行标、地标、团标不同性质的标准层出不穷,部分标准也出现了内容重叠、指标雷同现象,这对标准化乃至行业发展都是不利的。“我建议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规划秉承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范畴明确的理念,在充分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基于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成本接受能力以及产品迭代周期等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他表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技术创新很有可能带来使用风险,而这种风险不能由消费者来承担,当大量智能网联车辆逐渐进入市场,需要解决上路所带来的一系列法规、责任界定的问题,这是目前高等级自动驾驶最迫切的一种需求。”

编辑:刘灿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