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在网络传销沦为过街老鼠的当下,打着销售保健品幌子面对面地传销还是能迷惑很多中老年人,尤其是许多空巢老年人。此外,保健品传销更是善打“情感牌”,令老人的子女们无奈又无措。
保健品传销专找老年人
2013年2月,江苏无锡锡山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传销案。从2012年2月至6月,案中主犯王某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吸引了近300人加入到传销中。王某坦言,他搞传销,也是摸准了中老年人的心理,打出“ 产品试用,不好不给钱”“不强迫购买”等招牌。老年人好面子,收到赠品,又参观了工厂,一般不好意思拒绝之后的保健品推销。此外,公司里还有一个制度,买满3000元产品就有一个优惠卡,优惠卡有50%的利润空间,“你办了卡,就可以便宜50%。”这又让老年人感觉“挺便宜的”。
王某在他居住地周边以“产品推介会”的形式传销保健品,非法敛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无锡锡山法院审理后,判处王某因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获刑一年零三个月,并处罚金两万元。主审法官说:“通过组织讲课、开会、参观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会员,这个行为已经符合了组织人员在30人以上、层级三级以上的立案标准。”
笔者就此采访了北京某社区工作人员程先生,他认为之所以很多老人对于保健品的功能深信不疑,并且愿意购买大都出于商家对老年人的“不懈关怀”。对渴望健康的老人而言,免费讲座、义诊等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能指望老人去上网查找前来推销的药品或者保健品是不是合法的、正规的。大部分老人现在都是‘空巢’一族,子女大都在周末才去看望,根本没办法掌握老人的日常活动,像缴了钱后才知道受骗上当的情况真是不少。
家住山西省临汾市的市民张明老两口曾经也遇到过一件“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一天早上,当张明老两口在鼓楼广场晨练时,看见广场的一角围了很多人,老人便凑上去一看究竟。只见一年轻男子正在介绍着手里的“计步器”,称自己所在的厂家正在搞活动,只要留下个人信息就可以免费送一个,还可缴80元去外地旅游泡温泉。老两口觉得挺合算,于是就登记了信息。
当天下午,该男子和一名自称同事的男子“登门造访”,就在准备付钱时,一旁的儿子小张觉得不对劲,才及时阻止了父母。
为此小张急忙给岳父打电话,想提醒他不要上当受骗。然而岳父告诉小张这两天自己正在运城旅游,但令小张纳闷儿的是,电话里分明传来了“讲课”的声音。没等发问,老人就挂了电话,小张心里一惊,不会是落入传销组织了吧?
当万分焦急的小张和爱人准备乘车去运城时,接到了岳父打来的电话,称“下午就到家了”,这让一家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然而,当岳父回来时手上提的却是大包小包的保健品,原来去旅游的岳父被人“上了堂保健课”,并花了不少钱购买了保健品。
临汾市公安局直属分局南街派出所所长赵春怀称这是一个典型的传销案例。赵春怀分析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一些商家就乘虚而入,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的旗号,片面夸大保健品功能,从而使一些老年人上当受骗,落入传销的陷阱。
家住北京的李先生也对笔者说,他在安徽的父亲也曾遭人“忽悠”:“先是几个人到我父亲住的小区搞健康讲座,然后介绍到医院体检,查出了毛病,就叫你买他们的‘药’,包治包好。我父亲跟我说到这事后,我就告诉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他不听,去到搞讲座的人那里买了一个疗程的所谓的药,把我给他的7000多元全扔进去了。”
老年人缘何屡屡中招儿
保健品受到不少老年人的热捧,就此笔者采访了北京市几位市民询问原因。接受采访的市民认为,保健品传销人员专盯老年人群体,原因其实很简单:“老年人谁没有个小毛病?老年人都想有个好身体,健康长寿,偏偏他们生活圈子有限,信息比较闭塞,对那些保健品的传销少有防备心理。”李阿姨说。“搞保健品传销的人常给老人灌输‘为儿女辛苦一辈子,该为自己花点钱’的思想,让儿女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而许多老年人的确面临着孤独、缺少关爱的问题,这时如果出现一个从精神和行为上主动‘关怀’他们的人,即便这个人就是传销组织中的‘上线’,也会因其‘关照’而让老人失去警惕,乃至一步步沦陷于传销陷阱之中。”钱女士对笔者这样说。
护佑老年人社区应担责
传销分子欺骗老年人,人们对此深恶痛绝。不过,提高老年人对各种传销花样的甄别能力十分必要。
上海光大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洪亮律师在分析传销的本质时提醒:“凡是宣称不以销售商品为目的,只为发展会员的都是传销,应当格外警惕。此外,子女也应当多劝说退休在家较易受到传销侵扰的老年人,自觉抵制和远离传销。”
洪亮律师还认为,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力度,一旦确定为保健品非法推销,相关部门应对推销当事人予以重罚,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
洪亮表示,鉴于目前传销者专门瞄准社区、公园、农贸市场等老年人集聚的地方的特点,社区应担负起帮助老年人提高甄别各种骗术能力的职责,而许多社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老年人开设各类正规健康保健讲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邓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