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珍祥
据媒体报道,北京今年将加快居住证制度研究,有望搭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福利等功能。此外,居住证考虑不设申办门槛,以此推动来京人员主动登记,对不办证件的个人和用工单位,将出台处罚办法。暂住证改成居住证对“漂”一族有没有实质意义?有关专家表示,居住证应成为消除城乡差别、体现社会公平的城市标签,承载更多的城市福利与人文关怀,让更多“漂”一族融入城市。
搭载市民福利
记者了解到,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在过去10年,北京平均每年增加63万人,10年共增加600余万人。北京市长王安顺日前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列入2014年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常住人口增速明显下降,“要建设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推行居住证制度”。
事实上,从2005年废止《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管理条例》以来,北京一直在探索实施暂住证替代制度。此次“暂”改“居”正式进入改革快车道,也备受异地漂泊的“北漂”一族期待。在北京工作已11年的江苏南京人张寿近年来办过9张暂住证,他向本报记者表示,居住证代替暂住证是好事,但真正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仍待观察。
“以我办理的暂住证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B证、C证都有,但公共服务、福利体系等一点也不沾边。”张寿说,他身边的一些朋友有的持有工作居住证,可以在子女入托就学、房屋购买等方面,享受与本市居民平等的待遇。
“我也看到消息,说是北京居住证与工作居住证待遇享受不同政策,即使北京实施了居住证制度,现行的工作居住证也不会取消,那么居住证的功能是什么?是不是只是把暂住证换了个好听点的名字?”张寿对此存在疑惑。
新浪网友“北漂大陈耳朵”对记者表示,北京取消暂住证说了很多年,但是还是没有实现,此次说推行居住证制度,说有望搭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福利等功能,到头来也可能只是一句可有可无的空话。“现在很多北漂在京打拼多年,在京工作、结婚、生子,因为没有户口孩子上学存在困难,买房买车都成了问题。暂住证改居住证听着是一项利民政策,但究竟如何定位,需要政府多听一些民意,功能单一的话只能沦为暂住证的后尘。”网友“北漂大陈耳朵”说。
家住北京昌平回龙观地区的李东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北京。说起办理暂住证的经历,李东一脸无奈。“去办暂住证真是折腾,先要拿房东的身份证去街道开证明、盖章,再到派出所交材料。遇到了手续不全,要跑好几趟。”李东表示,如果北京实行居住证,希望简化手续,并且让居住证更实用。
着眼权利平等
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指出,推行居住证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增速明显下降的目标。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张志辽对本报记者表示,暂住证改居住证主要的关注点不是在于名称是什么,而是解决居住证的基本定位和内涵。“过去暂住证办理效果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暂住证功能缺乏足够吸引力,外来人员办不办都享受不到市民同等待遇。所以,居住证制度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要看制度设定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社会权利平等、方便管理,还是仅仅为实现大城市人口控制的目标。”张志辽指出,无论改革初衷如何,制度设计过程中应该做到信息公开,广纳民意。“居住证制度改革要从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的角度进行设计,才有进步意义。居住证应成为消除城乡差别、体现社会公平的城市标签,承载更多的城市福利与人文关怀。如果只是简单的管控措施或者身份识别,而不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这个政策就会大打折扣。”张志辽说。
消除身份差别
记者了解到,暂住证改居住证不是北京的首创,早在2008年8月1日,深圳市便开始实施《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居住证制度取代存在了24年的暂住证制度,成为深圳市户籍人口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被认为是让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的有效举措。
张志辽对此表示,改革户籍制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政府决策需要着眼于长远,力求科学合理,单纯实施证书制度、身份识别制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增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实行居住证制度有一定合理性,但从本质上还是没有脱离身份决定权利的思路。不论如何,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消除身份差别,消除因户籍差别而造成的不平等待遇。”张志辽说。
四川蜀正律师事物所律师曹毅也表示,暂住证最初的设计是便于对流动人口进行治安管理,居住证则赋予流动人口更多的国民待遇。居住证改革的善意值得高度肯定和鼓励,但居住证替代暂住证,换汤更要换药,真正体现公平正义,给“漂”一族一个温暖的慰藉。“暂住证改居住证,涉及的全是外来人口。而城市的外来人口,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各个领域为城市作贡献,他们期待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在入学、就业、就医等方方面面能得到方便和实惠。所以,‘暂’改‘居’虽然只一字之差,但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充分深入地调研,切实了解城市外来人口的生活状态和需求,因地制宜地赋予居住证应有的内涵。”曹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