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解读(上)
编者按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揭示了近10年来国人总体健康状况。作为全国第五次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和统计分析国民健康的最新权威报告,将会对我国今后健康产业和疾病防控政策的制订和调整产生深远影响,也为食品和医药的研发、生产和消费以及营养和健康的科普宣传、消费引导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特推出“《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解读”上下篇,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本报记者 姚敏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国人总体膳食营养与体格明显改善,但超重和肥胖问题凸显。
报告真实反映国民健康状况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正式发布。王国强指出,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不断改善,疾病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了解最近10年间我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的变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近年来的监测、调查的最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人口基础数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综合采用多中心、多来源数据系统评估、复杂加权和荟萃分析等研究办法,编写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经国内外权威机构多方的论证,保证了报告的科学性。
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明显改善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膳食能量供给充足,国民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10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
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10年间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营养问题也有不少,其中超重和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此外用盐量明显减少。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
在相关营养指标让人欣喜的同时,也有一些让人忧虑的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城乡居民的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同时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超重肥胖问题凸显。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上升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上升5.1和4.3个百分点。
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
“超重和肥胖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都严重影响健康,肥胖可以诱发多种慢性病。”营养专家李松告诉记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胆结石、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专家介绍,国际通用以体质指数(bmi)来评价超重和肥胖程度。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当体质指数大于等于24,且小于28时为超重,大于28时为肥胖。我国已经发布《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标准,也是参照了该国际标准。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标准明确,18岁及以上成年人体质指数在24和28之间为超重,高于28为肥胖。例如一个身高1.68米的35岁成年人,体重为56公斤,其体质指数为19.8,属于正常的体重。如果同样身高,体重为72公斤,其体质指数为25.5,属于超重;如体重为82公斤,则其体质指数为29,则属于肥胖。
“营养不均衡是个突出问题,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非常重要。”中国保健协会科普分会会长于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边远地方、农村还有一些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者,事实上肥胖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营养不良”,是营养不均衡和营养过剩造成的不健康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