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卫生 » 法规解读 >> 正文

法规解读

美容消费 留点儿神
江苏消费网 (2014-03-26)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本报记者 戴岱

近年来,美容消费领域纠纷不断,并呈现出个案金额大、人数多、调解难、取证难等特点。据《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和安全联盟官方网站联合开展的针对美容消费领域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美容时遭遇过的侵权问题主要集中在美容变毁容、预付款被卷走、美容从业人员没有资质、美容用品多非正品等方面。本报记者总结了近些年美容消费领域的典型案例,并采访了有关专家,共同探讨该如何规避美容消费陷阱。

 

案例

美容院倒闭卷走预付款

江苏消费者张女士于2012年5月花2980元在一家美容美体SPA馆购买了一张可使用48次的卵巢护理年卡。张女士当时刚结婚,正在为怀孕做准备。该SPA馆负责人表示,若她在护理期间怀孕,可先暂停,等生完小孩后再继续护理。

据张女士回忆,做了10次护理后她便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停止了护理。然而等她第二年生完小孩再到这家店时,却发现已人去楼空。经打听,张女士得知该SPA馆已倒闭3个月。在此期间,她并未接到该SPA馆的任何通知,而当她联系店主时,对方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美容院将产品偷梁换柱

消费者刘女士于2013年年底在一家美容院花4000多元购买了一个美容套盒,能使用20次。该美容院表示,套盒内的产品既可以由刘女士带回家也可以寄存在美容院里。由于刘女士的家离美容院较远,携带不方便,她便将该套盒寄存在了美容院里。

不久前,刘女士来到该美容院做护理,无意间打开自己购买的套盒,惊讶地发现里面的商品并未打开包装使用。“以前来做护理都是工作人员操作,我并没有注意用的是什么产品。我质问工作人员这是怎么回事,对方说是忘了用,可我已经在这里做了好多次护理,难道每次都忘了吗?”刘女士就此问题要求该美容院退款,其负责人却以每次护理时的按摩环节须缴纳手工费为由拒绝。

打美容针反被毁容

如今,不少美容院都在利用所谓的高科技医疗技术做文章,宣称只要注射某种美容针剂,就能让皮肤保湿抗皱、延缓衰老,玻尿酸就是美容院常用的一种美容针。

2013年8月,天津消费者冯女士在电视上看到广告,称注射玻尿酸能够减少皮肤皱纹,延缓衰老。出于对美丽的追求,冯女士随即来到位于天津市长江道的怡丽亚韩美容院咨询。几天后,冯女士在该美容院进行了第一次玻尿酸注射,并缴纳了8万余元的费用,之后她又注射了4次。然而2013年10月底,冯女士发现自己的脸部出现了变形及不适感。经医院诊断,她的面部严重肿胀,疑似被注射了不明物质。冯女士就此与该美容院的工作人员沟通,却遭到对方态度恶劣的回应。

美容仪器存安全隐患

与各式各样的美容针一样,号称具有多种功能的美容仪器也被美容院列入高科技范畴。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却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北京消费者吴女士在一家美容院美容时,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电波美容面膜,操作流程是先将普通面膜敷在脸上,再在上面放上美容仪器的电波导片,之后再敷上一层面膜加以固定。吴女士当时觉得挺新鲜,便同意尝试。

“美容仪器的电流总共分为3档,尽管工作人员一再告诉我没有问题,但我还是能感觉到电流所带来的刺激。”据吴女士介绍,做这个电波美容面膜需要半个小时,但在通电后10分钟左右,该美容仪器便发生了漏电现象,吴女士的面部被严重灼伤。

无资质者竟敢实施手术

今年44岁的四川成都消费者张梅(化名)曾在一家小型美容院做了金丝美容术,没想到,美容不成反被毁容。“原来我的皮肤白里透红,为此我相当自信,然而这个手术却让我抱憾终生。”据张梅回忆,手术实施当晚11点,本该在医院里进行手术的她却被美容院带到一家宾馆,整个手术就在宾馆内的一间普通客房里完成。手术前,美容师既未告知她手术的风险,也没有让她签署手术同意书,而该手术的费用为3万多元。

手术后不久,张梅的脸便出现肿胀等问题,她随即找美容院讨说法。却被告知,给她实施手术的美容师根本不是该美容院的,也没有相关从业资质。无奈,张梅只能再到正规医院进行整形修复。

不买产品就停止服务

江苏南京的朱女士在一家美容院花1680元办了一张会员卡,本该享受24次面部美容服务,却因为她不愿购买美容院推销的护理产品而遭到美容师拒绝服务。

据朱女士介绍,她买这张会员卡后使用了仅一个月,为她服务的美容师便竭力向她推销产品,而当她一再拒接购买后,该美容师便总是以心情不好、客人太多等理由拒绝为她服务。气愤的朱女士要求该美容院退卡,但却多次遭到对方拒绝。

支招

如何免受美容消费欺诈

面对市场上花样翻新的美容消费欺诈,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就此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有过类似遭遇的消费者、热心网友、业内人士及法律界人士,请他们给您支几招。

消费者杨柳:消费者首先应了解美容机构是否有资质,尽量选择到大型正规的连锁美容机构进行美容消费,因为这样的机构通常管理规范、资质齐全。一旦发生纠纷,其有较强的处理能力,不会突然消失或推诿责任。

律师李建平:美容院发行的会员卡也叫预付费卡,提醒消费者首先要理性办卡,不要轻信美容院人员的宣传。发生纠纷时,消费者应及时向工商、消协等部门进行举报投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热心网友魏女士:消费者在美容院购买产品时应认真查看产品的标识是否齐全。对于美容院服务过程中推荐的收费护肤品,消费者应当场确认后再使用。对于未经同意擅自拆封的产品,消费者可拒绝使用。

上海某整形医院美容皮肤科医生左雯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美容院不属于医疗机构,因此不能使用医疗仪器,而只能使用美容仪器。美容仪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与皮肤接触的仪器,这类设备一般不会出现触电问题;另一类是与皮肤有接触的仪器,这类设备存在漏电、触电风险,建议消费者谨慎使用。

某连锁美容机构董事长李晓宁:与电视机、电冰箱等设备不同,我国目前尚缺乏对美容仪器的生产标准,这导致市场上的美容设备质量良莠不齐,而一些价格便宜、质量无保证的美容设备多被无资质的小美容院所购买,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提醒消费者不要到这样的美容院去消费。

解析

维权难在哪里

尽管在美容消费时上当受骗的人不少,但记者调查发现,真正为此维权的人却并不多。日前,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随机采访。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在美容消费遭遇欺诈后会选择自认倒霉。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该找谁去维权;二是证据不足难以维权;三是维权结果不尽如人意。

消费者于女士花2680元在一家美容养生馆办理了会员卡,对方称,该卡可享受一年不限次数的美容瘦身服务。然而不久后,该美容养生馆却突然毫无征兆地“人间蒸发”。气愤的于女士决定到有关部门投诉,给自己讨个说法。却没想到,整个维权过程非常艰难。

于女士说,她向工商部门投诉后,工商部门调查发现,这家美容养生馆根本没有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手续。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告诉她,由于该美容院开设在写字楼里,因此较为容易躲避检查,很难找到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据《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和安全联盟官方网站联合开展的针对美容消费领域的调查结果显示,遇到美容消费侵权问题时,42%的受访者表示会直接要求商家赔偿,分别有28%和 21%的受访者表示会找有关部门或媒体投诉,另有9%的人会选择向法院起诉。但从结果来看,有41%的受访者表示,此类投诉维权从未获得过解决;有53%的受访者表示偶尔能获得解决;只有6%的受访者表示投诉常常能获得解决。

针对维权难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受访者认为在于产品服务与质量难以鉴定;有26%的受访者因维权成本太高而放弃;有20%的受访者因没有与美容院签订协议而难以维权;有14%的受访者表示,因缴费时未开发票而无法维权。

编辑:胡婕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