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专家表示,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公众不必恐慌。
最新进展
已从病人身上分离出病毒
9月12日,记者了解到,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卫生部正组织专家制订相关诊疗方案。12日,记者联系到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系主任、北大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徐小元证实相关部门已经分离出病毒的说法。
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
病毒未现人际传播
据报道,2010年5月,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临床等有关专家,编写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根据方案要求,卫生厅进一步组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重点发现并证实可能同样引起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一种布尼亚病毒。
此次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的“诊疗方案”中,已暂时使用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这一说法。但这是否是这一病毒的最后名称,记者并未得到明确证实。
徐小元说,方案中将包括病毒的监测、诊断、鉴别、治疗等内容,他强调,这一病毒仍然需要按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监测,并且这一病毒通过蜱传播,目前未发现人传染人的病例。
对于此病毒的“致病力”的问题,徐小元认为,河南这么多年有疑似500多人感染,18人死亡,死亡率很低。
“其实不必对蜱虫叮咬过于惊慌,蜱虫病的发病高峰期一般是在4月至10月。”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教授说,蜱虫叮咬的季节性较强,随着天气转冷,蜱虫的数量也会逐渐减少,“最近几天已无新发病例。”
轻症者可自愈
9月12日下午5时25分,卫生部专家组与河南省疾控部门在商城县召开技术工作会,多家媒体旁听并提问。专家组组长、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主任王世文介绍了专家组这两天在商城的调研情况,并称今后相关蜱传疫区的医务工作人员将在岗前接受无形体病的防治知识培训。
在谈到河南商城和信阳的患者时,王贵强教授对记者表示,现有的患者中,轻症者其实是可以自愈的。王贵强教授说:“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有时候不吃药也是可以痊愈的。”而一些被贻误治疗的病情稍重的患者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康复。
“在抗病毒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王贵强教授表示,以前曾有一种治疗出血热的注射剂“病毒唑”,仅在体外实验过,对蜱虫病有一定作用,准备在临床上对重症者进行试用。
回应瞒报
患者死在家中难以统计
12日会上,有媒体记者问道,商城当地有群众反映,一些被蜱虫咬过之后死亡的人,当地官方并没有上报,“当地疾控部门确定蜱传疾病致死病例的依据是什么?”
河南疾控部门负责人表示,流行病学病例的确定与老百姓的直观认识并不完全相符,譬如蜱传无形体病,疾控部门必须确定死亡病例有发热及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等症状,而且还要排除其他死因,才能最终确定为该种病例。
记者提问称,部分病例资料显示,商城县鲇鱼山乡农民龚正成和伏山乡农民雷呈华,分别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无形体病,两人最后都不治身亡,却没有出现在商城县上报的死亡病例之中,原因何在?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解释说,像龚正成这样的患者,因为是在家中死亡,给疾控部门的数据统计造成了困难,而对其他媒体所反映的未列入统计数据的个例,已责成商城县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许汴利称,在2007年信阳发现3名疑似无形体病病例后,当地疾控部门立即加强了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病例的监测,并制定了诊疗方案。
背景资料
布尼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综合《新京报》《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