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总院院长易学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亲自坐镇指挥。
从人手到机械臂,手术精准度更高
本报讯 一位女患者全麻后躺在手术台上,准备做胆囊切除手术。“主刀大夫”却非同寻常,是拥有4个机器臂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医生的遥控指挥下,机器臂通过患者腹部4个直径1厘米的小孔,只用45分钟便完成一台高难度胆囊切除术。昨天上午,南京军区总医院耗资2200万引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操刀”上阵,标志着江苏外科手术已步入“机器人时代”。
来自苏北的女患者张某今年58岁,右上腹疼痛10多年,在当地医院一直被当作“胃病”治疗。今年年前,因腹痛又一次住院,检查发现胆囊充满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必须做开腹胆囊切除术。普通外科专家嵇武教授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手术耐受力差,经请示黎介寿院士,决定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其行“腹腔探查,胆囊切除术”。
昨日上午9时,在军区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始了它在江苏省首例高难度胆囊切除术。军区总院院长易学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亲自坐镇指挥首台手术。
记者在军区总院手术现场看到,这个神奇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身高近1.8米,拥有“三头四臂”。它由主控台、移动平台和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3部分组成。虽然它的4只机械手臂显得很庞大,却可以做人手无法完成的精准动作。机器手臂上嵌有镜头,患者腹腔内的“景象”被放大20倍,一览无遗地呈现在屏幕上。操控手术机器人的是南京军区总院普通外科专家、精通腹腔镜技术的嵇武教授。只见他坐在操作台前,不停操作控制杆,遥控机器手臂实施手术。手术台上,机器手臂犹如灵巧的双手,做着每一个动作。在嵇武教授和机器人的默契配合下,45分钟就成功完成手术,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两天就可以出院。
黎介寿院士告诉记者,以往,类似的病人需要实施开腹手术,手术切口大、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疼痛感明显、机体恢复慢,极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痛苦”。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则超越了传统外科手术的技术极限。
南京军区总院易学明院长表示,如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达芬奇”机器人已在腹腔、胸腔、盆腔等相关手术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该院站在世界医学前沿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省内、军内腹腔镜外科领域的一个突破。手术机器人使用成本昂贵,为了让患者充分得到实惠,目前治疗仍按普通腹腔镜手术标准收费。
现场目击:实施外科手术又好又快
来自苏北的患者张某今年58岁,因胆囊炎反复发作伴重度炎症,于上月底来到军区总院求治。按常规,该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难度很大,拟进行普通外科手术开刀切除胆囊。但普通外科专家嵇武副教授等考虑到患者年龄大,手术耐受力差,经请示黎介寿院士同意,决定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其行“胆囊切除术”。
9日上午9时,在军区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始了它在江苏省首例高难度胆囊切除术。黎介寿院士坐镇指挥。
患者全身麻醉后,医生在其腹壁上打了4个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机器人的4个机械臂通过这些小孔插入患者腹腔内,这时,手术视野图像通过机械手臂被放大20倍,在监视器上显示出来。
手术专家通过“多功能外科医生控制台”的三维成像系统,看清了患者腹腔结构,迅速确认了手术部位。在手术专家灵活地遥控下,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自由灵活地做着每一个动作。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机器人配合很默契,仅用45分钟,机器人便成功完成了手术,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即能下床活动。
记者看到,这个神奇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身高近1.8米,拥有“三头四臂”。它由主控台、移动平台和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3部分组成。3个看似独立的平台在为病人实施手术时虽然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但相辅相成,紧密关联。
在手术机器人工作时,手术医生通过主控台观察并发出指令;移动平台在患者身边,它伸出的4个操作臂,与病人身体“亲密接触”,虽然它的4只机械手臂显得很庞大,却可以将病人体内绿豆大小的胆结石精确地取出来。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是一个高大的视频车,它负责将手术视野放大、成像,在手术室内的多个屏幕上做“现场直播”,医生在屏幕上看到的影像,就如同电影“阿凡达”一样,是三维立体成像。
无限超越:突破传统手术四大壁垒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世界上仅有的、可以正式在腹腔手术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也是目前最复杂和最昂贵的外科手术系统之一。
嵇武告诉记者,以往,类似的病人需要实施开腹手术,手术切口大、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疼痛感明显、机体恢复慢,极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痛苦”。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具有四个明显优势:
一是突破了人眼的极限。可以进入人体内部的机器镜,使手术视野放大20倍。二是突破了人手的极限。机械手臂增加了活动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手术医师的操作能力,军区总院引进的这台“达芬奇”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尖端的第三代手术机器人,它的机械臂和人手的功能一样,甚至可以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细小动作,有更加细小的关节,可以旋转360度,是正常人手旋转的两倍。三是突破了微创的极限。它完全遵照医生指示,在选择的手术部位割开几个非常小的切口,动刀快而准,还不知疲倦。四是突破人力的极限。手术机器人全部都是自动化的,这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人员,甚至完成一台高难度的外科手术,只需要1名外科医生、1名麻醉师以及1到2名护士。在这个宽敞的手术室中,医生坐在手术室内或手术室外的计算机控制台前,即可使用手术机器人来完成以前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的手术。
先期准备:打造一支过硬手术团队
据军区总院易学明院长介绍,作为江苏率先使用三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单位,医院除了投入巨额资金引进设备、新建手术室,在手术团队培养上也煞费苦心。
早在3月份,军区总院就从普通外科遴选4个手术组9名专家和护理人员(4名医生、4名护士、1名麻醉师),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的微创及机器人操作培训中心,参加“达芬奇”手术机器操作培训。这个中心是“达芬奇”机器人厂家认定的亚洲唯一可以颁发操作上岗证的培训中心。按照操作规程,手术组接受了全程、严格的培训,掌握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术前准备、设备安装调试和操作技术。手术组完成了普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操作的训练项目,包括: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分离切断、胆总管空肠吻合术等,获得了全球认证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医生、护士上岗证书。易院长说,“我们遴选的手术机器人操作专家,都是本专业最顶级的专家,确保广大病患得到最高质量的手术服务。”
应用展望:远程手术或可实现
利用机器人实施外科手术,曾经被认为是一种遥远的甚至是冒险的情景,但是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逐渐地成为微创外科手术的主要潮流。目前全世界已有33个国家、800多家医院成功开展了60多万例机器人手术,手术种类涵盖泌尿外科、妇产科、心脏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耳鼻喉科等学科。
值得期待的是,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将逐步开创远程手术的概念。如果可以使用计算机控制台来实时移动机器人手臂,则在南京的医生就可以对身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条件的医院的病人进行手术。远程手术的主要障碍就是医生手的移动和机器人手臂做出的反应之间的时间延迟。当前,医生必须与病人同在一室,以便机器人系统可以根据医生手的移动快速做出反应。
专家指出,虽然说手术机器人比人手有一些优点,但是要用自动化的机器人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对人体进行手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随着计算机能力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本世纪将会设计出一种机器人,可以找出人体中的异常,进行分析并校正这些异常而不需要任何人指导。
另据了解,手术机器人的使用成本昂贵,体现在购置费用高、手术成本高、维修费用高,在国外,利用手术机器做常规手术、大手术、高难度手术分别需患者增加费用1000美元、1500-2500美元、3000-4000美元。军区总院承诺,为了让广大患者充分享受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带来的实惠,充分享受到国际高端医疗科技带来的福音,目前该院开展手术机器人治疗,仍按普通腹腔镜手术标准收费。
易学明院长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站在世界医学前沿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省内、军内腹腔镜外科领域的一个突破,将拓展和解决腹腔镜下各类微创外科技术的平台与难点,使微创外科技术向更高难度更复杂手术推进。
通讯员 高铭华
本报记者 毕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