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卫生 » 质量报告 >> 正文

质量报告

糖尿病患者这样运动更科学
江苏消费网 (2008-09-22)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本报记者 王文郁
    众所周知,糖尿病可以带来许许多多慢性并发症,而至今尚无根治的办法,糖尿病的治疗主要需要长期科学合理饮食、运动、药物和自我管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正确运动并进行科学自我监测。
运动对糖尿病人好处多
    韩萍主任告诉记者,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改变中等程度不良生活方式,可将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危险降低58%;终身保持健康膳食、正常体重和适量身体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Ⅱ型糖尿病人大多肥胖,对胰岛素不敏感,运动可使肥胖病人体重减轻,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还可以提高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对糖的利用,从而使血糖下降、减少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需要量。运动可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有利于预防冠心病、脑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改善心、肺功能,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各种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适合糖尿病人的运动包括步行、慢跑、徒手体操、跳舞、游泳。运动疗法主要适用于轻度及中度Ⅱ型糖尿病患者。针对这一病情主要以进行耐力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游泳以及徒手体操等。其中,步行是国内外最常用的,应作为首选;运动强度应该控制为中等,即让运动心率保持在100-120次左右。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实施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待血糖得到适当控制,再开始运动疗法。对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专门运动者,选择与生活方式有关的运动,比如以步行代替乘车,以爬楼梯代替乘电梯等。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有讲究
    韩萍主任向记者介绍说,合理的适当运动会为任何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带来巨大的益处。运动安排在餐后1小时为宜,这时血糖较高,这样既可以避免发生低血糖,又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同时还可以避免饭后立即运动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带来不利影响,最好每日3餐后都锻炼。最好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间每天累计30-60分钟或每周180分钟。每天运动时间可以累积计算,但每次持续的时间应大于或等于10分钟。运动频率每周5-7天,最好每天1次。关键是养成每天都有一定身体运动的良好习惯,即有规律的运动。从静止到运动,身体需要逐步适应。因此,运动前要有5分钟的准备活动,如活动上下肢、腰部和腹部。
    跑步运动结束时,不要立即停止,因为运动时大量血液聚集在四肢肌肉组织中,突然停止运动,血液不能很快回到心脏而产生暂时性脑缺血,会引起头晕、恶心甚至虚脱等不适症状。因此,在运动结束时,应继续作一些行走、缓慢跑步等放松活动,一般应历时5分钟。运动后不要马上说话或进行冷、热水浴,而应把汗水擦干,待脉率恢复到正常时再进行温水淋浴。如果每次运动后感到食欲和睡眠良好,精力充沛,清晨脉率平稳,且有逐渐减慢的趋势,说明运动适宜。反之,运动后食欲、睡眠不好,应停止运动,接受医生的检查。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要限制运动量。运动必须与饮食、药物治疗相结合,合理安排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疗效,避免血糖波动。运动中最好结伴而行,不但可以增加兴趣,还可避免出现意外时得不到及时发现与救治。活动时,要随身携带少量的糖果饼干以防备低血糖发生。还要备好急救卡,写上姓名、电话、住址,并注明:“我是Ⅱ型糖尿病人,当我软弱无力时请将糖果、饼干放入我口中;如我已昏迷不醒,请帮助送往附近医院。”
    糖尿病人不宜运动的情况包括:(1)如持续高血糖,血糖高于16.8mmol/L,过量运动可能引起血糖进一步升高,甚至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有较严重的心、脑、肾合并症及高血压病人,应慎重选择运动方式、运动量,避免血压升高及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发生。(3)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者,如视网膜病变、植物神经病变,激烈运动会增加玻璃体和视网膜出血的危险性。(4)妊娠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症严重感染、活动性肺结核、酮症酸中毒及肝病等均不宜参加运动,以免发生危险。
●相关链接
血糖自我监测不容忽视
    据韩萍主任介绍,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正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从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看,中国在世界排位靠前。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不仅数量多,而且像脑卒中、半身不遂、冠心病、心肌梗塞、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四肢麻木足坏疽等病变都很凶险,有些并发症甚至可以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是其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只有严格控制高血糖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而自我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环节。以下7类患者应自我监测血糖:①用胰岛素治疗的Ⅱ型糖尿病;②Ⅰ型糖尿病;③妊娠糖尿病;④围术期的糖尿病(手术后 7d以内);⑤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如皮肤溃疡长期不愈等;⑥经常运动的患者;⑦正在药物调整期间的患者。
    就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日常血糖监测,韩萍主任给出如下建议:①通常采用 7个时间点测血糖,每日3餐的餐前餐后2小时和睡前;②当患者感觉不适或特殊情况时,可随时增加监测的次数;③怀疑发生低血糖,驾驶汽车前、手术前后、外出旅游时;④糖尿病初发或采用新的治疗方案时;⑤运动前、中、后,尤其是开始一项新项目时;⑥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1-2天,具有良好并稳定血糖控制者监测的次数可更少;⑦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患者或患其他急性病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⑧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⑨Ⅰ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 3-4次;⑩伴发其他疾病期间或血糖大于16.7mmol/L时,应测定血、尿酮体。
    目前,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进行强化血糖控制,就是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或处于正常状态。除传统的静脉或快速指尖末梢采血检测血糖方法外,一种新的72小时连续皮下葡萄糖监测仪已在临床中应用。该监测仪可以每3分钟自动记录一次血糖值,每昼夜记录480个血糖值,监测72小时内的动态血糖变化,绘制出精确的每日全面的血糖图谱。患者在正常生活状况下记录日常影响血糖的因素,包括进餐、运动、用药等情况。医生可通过血糖图谱发现许多常规血糖监测方法不能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治疗方案。
    这种新的血糖监测手段,克服了测指端血糖谱反复针刺采血,不能连续监测血糖等弊端,具有连续、准确、可视、无痛苦和不影响日常生活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尤其对夜间低血糖的监测显得更为重要。血糖检测的结果不但可以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还能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波动情况,预防低血糖发生。
(王文郁)

编辑:小鱼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