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名校风采 >> 正文

名校风采

“名校”膨胀危害教育公平
江苏消费网 (2013-04-17) 来源:新华社
阅读: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公平”和“质量”上,“名校”膨胀,严重危害教育公平。

“名校”膨胀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名校”,“名校”的魔力吸引着家长,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去读书。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学校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如今学校之间'贫富’分化严重,差别越来越悬殊。”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说,有些“名校”,动辄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名校”借助“升学率”赢得口碑,不仅明着吸引优质生源,还在暗中以各种方式抢生源。河北一所“名校”在全省抢生源,每年考取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全省百分之三四十,山西、陕西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四五所高中。

内蒙古某县一初中校长透露,现在当地的中考状元会被一些“名校”挖走。

在北京、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名校的扩张脚步和房地产惊人一致。尤其在一些高档小区,“名校”分校比比皆是。记者在南京的河西、仙林等新城区看到,市第一幼儿园、南京外校等设立了分园、分校,成为很多家长在这些地方买房的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多方受益的利益链。学校可以借名气挣到更多钱;开发商因为小区里有'名校’可以抬高售价;地方政府可以在这过程中省去完全新建一所小学、配备软硬件的繁琐和其中一部分投入。”一位业内人士说,在这样的利益共享中,开发商甚至乐意掏腰包给学校一部分资金。

“名校”快速扩张,一些家长很纠结。南京河西嘉业阳光城的崔女士说,很多“名校”分校的学区划得很小,而学区内的房价明显高出一截,家长要么多花钱买学区房,要么多花钱去择校。

弱校”萎缩

西部地区一位薄弱学校的初中校长讲了当前学校办学的困境。他说,“名校”几千人,“弱校”只有几百人。有些“弱校”学生几乎跑光了。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弱校”每年就几个人,“名校”几百人。如此,哪个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弱校”?!用升学率考核,越考核学校两极分化越厉害。

“名校”广挖良师,“弱校”苦不堪言。为了缩小校际差异,各地推行教师校长轮岗交流,但在现实中很难落实。反倒是薄弱学校里的好教师向“名校”流动现象经常发生。

一位薄弱学校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几个骨干教师,他们翅膀一硬,就托关系找门路往“名校”调动。

“弱校”的生源通常不好,进校时比较差。老师们必须花几倍精力,才能培养出好学生。但培养出来了却留不住,有些家长一看孩子学得不错,有培养价值,赶快托关系找门路转进“名校”。这样,老师们越教越没劲越没信心。

现状是,“名校”越来越大,好教师越聚越多,生源越来越好。在区域内成了超级学校。“弱校”师资和生源越来越差。

内蒙古库伦旗库伦镇上勿兰嘎查党支部书记罗海棠说,薄弱学校好老师留不住,好学生留不住,长此下去教学质量越来越差。

损害教育

“名校独大加剧教育不公,这不是受教育者的福气。”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名校”膨胀,是对省域、市域教育生态的破坏。只培养一两所“名校”,容易形成一棵大树、周围不长草状况。如果一个城市中既有人文见长的高中,也有科学创新见长的高中,有外语见长的高中,还有艺术见长、体育见长的高中,那就是一片千姿百态的树林。

张志勇认为,“名校”膨胀不符合教育规律。过去是标准化生产、同质化教育,现在是多样化选择、个性化教育。这种教育资源的配置决定了学校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规模过大,教育服务的个性化水平就会降低,资源配置的个性化难度就大。

专家认为,“名校”“做大”是地方政府、学校、家长三方推动的结果。

“名校扩张,扩的不应是收费范围,应是优质教育资源。”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张元贵认为,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教育均衡力度,有助于缓解当前的过度择校现象。以淮阴中学为例,通过教师定期交流、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辖区内初中等方式,可以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低价的教育资源。

教育专家朱永新委员指出,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当务之急,尽快解决县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同一个地区的孩子尽可能接受均等教育,再逐步在省市和全国范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政府应大力缩小县区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按照相同标准配置所有学校的师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生均公用教育经费。

编辑:胡婕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