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休闲 » 文化观察 >> 正文

文化观察

家教文化昭千秋
江苏消费网 (2017-11-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阅读:

  王蕴明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家教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母教子是二千多年来的家教之楷模。由刘桂成编剧、孙虹江执导、山东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创演的新编历史戏《孟母》,以生动的戏剧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将这一历史盛事搬上舞台,呈现在今人的面前,无疑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是实践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其一,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留传至今孟母教子的史料,主要来自于《列女传·孟轲母》之中,一曰孟母三迁,一曰断织教子。其中三迁之举,一是孟子幼时所居近墓地,嬉游时“为墓间事”。再迁至街市,“为贾人衒卖之事”。三迁至学宫旁,“乃识俎豆揖让进退”。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显然是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断织之举所记:“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此种教育方式,严则严矣,难免过于简单且近于粗暴了。而且就以此二则素材,也难以构筑一座肃穆的艺术殿堂。

  剧作伊始就将时光拉回至战车隆隆的战国时代。深夜,孟母课子读经,忽闻邻居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邻家嫂激励儿子为国捐躯、母子壮别的感人情景。孟母即刻将邻家嫂扶至自家中,命孟子认为义娘,两家合为一家,将家教背景置于悲悯大义家国情怀的制高点上。责子情节由三迁后的断织始,起因是孟子听信街谈巷语,说她不是孟母亲生,是由野外捡来的,故无心读书。望子成龙的孟母听此诳言,见此情景,自然激起情感之狂澜,责打自是必然。义娘从中调解,孟母痛述家世,将因为天下传儒家仁教而殉身的孟父遗留的绣着仁字的蓝衫交到孟子手中。孟子震撼,母子激情相融,令观众无不动容。

  其二,实现了家教文化的历时性延展。孟母的事迹,断织后再无所踪。寻常的家教作品亦大都拘于童年时期。而该剧之可贵在于其历时延伸。孟子学成后,出游列国,弘扬仁道,母子相伴而行。孟子被齐宣王拜为上卿,虽礼遇有加,但对孟子所弘扬的仁政,并不践行。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欲远行,又担心母亲年高,旅途劳累。孟母不仅不阻拦,更鼓励儿子“君子以果行育德”。于是母子又来到魏国,恰逢魏、齐间发生了“马陵之战”,魏惠王不听孟子止战之劝,招致魏军大败。惠王受公子卯蛊惑,诬孟子为齐奸而下狱。孟母大义凛然,据理辩争,不食嗟来之食,宁愿舍生而取义。母子肝胆相照,孝义动天,光照千秋。

  其三,塑造了母慈子孝的艺术典范。剧旨写孟母,实则母子并重。前两场主写母教子而子承训,后三场主写子宣仁而母壮行。孟母教子之千古留馨,乃因孟子成亚圣,无母诚无子,而子不彰圣,母教成空。剧中在状述孟轲周游天下宣讲仁德的同时,专辟篇幅展现其对孟母与义娘的孝道,引入了古代望、朔之日子为母下厨奉亲的掌故。孟子虽已为上卿,亦持守不辍,在魏国沦为阶下囚,仍恳请于望、朔之日披枷回家侍母,由此营造出母子激情相励的戏剧高潮。

  山东梆子是山东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80年代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四年前由文化部举办的第十届艺术节期间,有四台山东梆子新戏卓然而生,显示了该剧种的艺术潜力。《孟母》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山东梆子相继复兴的前景,编、导、演、音、美整体舞台呈现均抵达了较高的艺术层面。尤其饰演孟母的杜玉珍和饰演义娘的张美娟的演唱技艺不俗,中规中矩而不失灵动,音色脆亮而圆润,形体自然而有韵致,对人物形象的内在把握与外在体现,有大家风范。

编辑:白杨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