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休闲 >> 正文

文体休闲

西善桥三国贵族墓 墓主遭遇通货膨胀
江苏消费网 (2011-03-30) 来源:现代快报
阅读:
 银发簪、银镯子、铜铺首、铜钱……这是一位贵族女性死后的陪葬品

  1750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化为尘土,但从出土的铜钱可以判断出,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并不太平

  除了战乱,她还经历了经济上的通货膨胀

  这座三国孙吴时期的贵族墓,位于西善桥岱山经济适用房工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进场时,古墓已经被盗,经过20来天的清理,昨天已被清理完毕。考古人员只清理出了5件小文物,而且都和女性有关。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墓主是个女性。但她究竟是谁?还无法判断。

  这个古墓造型可爱,但不牢靠

  古墓斜倚在山上,面向东南,是一个“单室套”,前后室组合。前室用来摆放祭祀用品,后室除了躺着墓主人外,就是放一些墓主生前的贴身物品。

  “这个墓的墓形比较难得,以前也有类似的,但顶都破得厉害,这么完整的非常少。”现场的考古队员说。从外围看去,古墓的前室像“蒙古包”,而后室像一艘倒扣的木船。这种墓形,考古学上有专门用语,称为“穹窿顶”。只是,这个穹窿顶是四边起券,最后在中间的至高点收尾。

  这种古墓造型虽然好看,但不实用。考古人员说,这种古墓不结实,很容易受挤压而垮塌,因此这种墓的造型很快就不用了。“判断一个古墓的年代,墓的形制、券门的起法都是评判方法。这种‘四边券进穹窿顶’的建造技艺,加上券门低矮,可以断定,这个墓是三国孙吴中期的。因为,这种墓不牢,而且券门很矮,所以很快就被弃用了。”专家说,孙吴晚期,虽然古墓也是穹窿顶,但起券的方式不一样,券门更高,更结实。

  墓里只剩下5件小器物

  古墓长8米、宽3米。在1750年前,能用这种规格下葬的,已不是老百姓了。“墓主应该出身贵族。”

  孙吴时期,大凡贵族都喜欢拿陶器、青瓷物件来陪葬。但这个古墓中,考古人员只发现了3件已经氧化的银器:1枚发簪、2枚银镯;还有两件铜器:一件铜铺首,一枚铜钱。“从发簪、镯子来看,墓主人是位女性,铜铺首应该是漆器或木器上的,但没发现;铜钱上面有字写着‘大泉当千’。”考古人员说。

  这样的随葬品,让人不免觉得“寒酸”,和墓主人的身份不太相符。考古人员说,紧邻着这个古墓,他们还发现了一座墓,年代稍晚,规模差不多,出土了陶牛、陶车各一套,陶盘、陶熏、瓷砚台……左邻右里两座墓,陪葬品也相差太远。考古人员解释说,这是有原因的,才清理完的这座墓是近些年被盗的,盗洞在后室,他们进场的时候还发现了塑料袋。“应该是近些年被盗的,从后室长驱直入,一直到前室都大扫荡了。”

  墓主曾遭遇通货膨胀

  随葬品中,最受关注的当属那枚铜钱,由于年代久远,铜钱已经长满了绿锈。仔细辨认,依稀可以看出篆体字的“大泉当千”四字。一枚小铜钱有啥了不起?考古人员笑了,别小看了一枚铜钱,它可以看出墓主人当时的生存环境。

  “这枚‘大泉当千’在当时相当于一千元。”考古人员说,在1750年前,当时的社会流行的是五铢钱,这枚“大泉当千”虽然个头只有五铢钱的两倍大,但面值很大,相当于一千个五铢钱。据介绍,“大泉当千”是三国吴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铸的铜钱。这是继东汉末年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

  在墓主人生活的那个年代,由于战乱,通货膨胀。铜本来就是个稀罕物,加上被贵族们浇铸成了铜器,这让市面上用来铸造钱币的铜就更少了,于是出现了大面值的铜钱。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文/摄

编辑:孙林美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