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银联发布的2015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82%的受访者曾在现场或远程使用手机完成付款。同时,百度安全《2015中国互联网安全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使用手机支付的用户数已达到3.43亿,其中29.2%的用户有支付风险。由此可见,在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移动端的支付安全现状令人担忧。虽然在手机支付端骗子们想尽办法行骗,但是了解骗术的根本后,消费者还是可以做到防身有数。
与移动支付相关的犯罪手段可谓层出不穷,但是究其根本主要是两种行骗手段:一种是通过利用恶意山寨应用、验证短信、“有毒二维码”等方式将病毒、木马植入用户手机来实施诈骗。像“二维码”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诈骗方式,骗子通常会借“退货扫码”“扫码红包”“关注求粉”等名目吸引用户扫描“有毒”二维码。尽管二维码本身并不携带病毒,但若不法分子将带有木马病毒的网页链接或者恶意程序的下载链接生成二维码并发布,其实是很难被察觉的。
另一种是跳出携带木马病毒的钓鱼网页。骗子在进一步引导用户填写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个人隐私后,将掌握转账所需的全部信息。因此,转走账户中的钱简直轻而易举。
在采访中警方提醒广大消费者,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见“码”就刷、看“网”就连,是“表”就填。对于陌生人通过QQ、微信等提供的链接、二维码等,一定要确认是否出自正规载体或其他可信赖渠道,切勿随意打开,以防上当受骗。为了防止手机支付被盗用等问题,在使用手机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首先,手机要设屏保密码,否则一旦手机丢失或被盗,手机中的个人信息及隐私必将暴露无遗。其次,不要跳过软件用手机浏览器购物,在浏览器购物容易出现钓鱼网站,为保险起见,最好到软件中支付购买。再次,应用程序退出要彻底,一些支付软件有小额免密功能,若不彻底关闭,手机丢失后易造成损失。最后,淘汰手机一定要彻底删除私人信息,否则旧手机不处理就出售,个人信息会轻易被他人知晓。(李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