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开始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让消费者维权有了依据,可从实施近半个月的效果来看,多位受访车主均不知晓该标准,甚至连车商也不知具体标准和检测规则。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该《指南》只是推荐而不是强制执行,因此实施起来才有了“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
新标3月1日起已实施 从今年3月1日起,由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指南》正式实施。据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发布,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于车内各种配件;二是来自于车内饰件材料,主要有塑料、纤维纺织、皮革、橡胶四大类材料;三是来自于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型油漆、稀释剂和黏合用的胶水油漆及涂料。《指南》中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8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其中,车内苯含量不能超过0.11毫克/立方米,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10毫克/立方米,乙醛含量不能超过0.05毫克/立方米。
车主车商均不知新标 以往车主提车后,面对刺鼻难闻的车内空气,由于没有衡量尺度,只能忍受,新标准本意是给想维权的消费者提供依据。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是非强制性执行,实施近半个月以来,《指南》却遭受冷遇,甚至不少人都不知晓车内空气标准这一说法。
记者日前随机采访了几位到店购车的人,发现大家都没听说过《指南》。宝来车主江先生表示,“自己买车一般只关注发动机、外形,新车存在异味我觉得正常呀,即便是奔驰、宝马,也都有异味,使用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除。”
记者对一些4S店销售顾问和售后人员进行了采访,只有少数人听闻此事,但不知具体标准。金图名总经理何卫武表示,目前大多消费者购车关注集中在发动机、变速器、电子系统、轮胎等配置上,作为汽车从业人员,他也不清楚《指南》的具体标准和检测规则。他觉得,最好每辆车在出厂之前就做好空气质量检测工作,并随车附带一个检测数值表,像工信部推出的每辆车必须有一个油耗标准一样,这样才能保证车主利益。
【链接】 车内空气污染入两会提案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两会上提交了《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李书福认为,车内空气污染关系到每位车主的健康,是汽车行业应该关注的大事。而现在人们购车时,往往会忽视车内空气污染。实际上,车内有毒气体的超标,对人体的损害远超于空气污染及PM2.5超标。目前《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实施一方面使消费者在车内污染方面的维权有了依据,但“非强制性标准”又限制了它的功用,应加速《指南》由目前的推荐性标准向国家强制性标准转变。这一点被李书福写进提案当中,李书福认为,由于中国没有强制标准,导致了大量外国品牌汽车在中国投放的产品与在欧美投放的产品标准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