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为特困户发放省行结对帮扶款
编者按:行业专家、党团骨干、技能明星、公益先锋……这些是中国银行江苏分行不少员工身上的标签。他们或是业务精、肯钻研、勤思考、敢创新的先锋,或是探索新时期党团工作创新经验的表率,或是技能突出的一线柜员,或是长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默默奉献爱心的员工。为传递来自他们的正能量,传播江苏中行的“好声音”,人民网与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合作推出“榜样力量 中行担当”系列报道。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也是银行管理者。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江苏省宿迁市一个经济薄弱村的“第一书记”。三种身份虽然不同,但都蕴含了“为民”和“担当”。他就是江苏中行的王军。
一年半前,时任中国银行泗洪支行副行长的王军被派驻到宿迁市茆圩乡厚邱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半后的今天,当地乡村干部和老百姓对他的印象也从“走走过场的”变为“来了一个干实事的”。
早在1995年,江苏省就建立起“五方挂钩”机制,在坚持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组织省级机关部门、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苏南发达县市,与苏北经济薄弱村建立挂钩帮扶关系,开展了“江苏模式”的定点扶贫。通过“五方挂钩”定点扶贫计划,不少农民脱掉了“贫困”帽子。2016年,江苏省76.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23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达标。
基层党支部暖了百姓的心
厚邱村隶属于沭阳县茆圩乡,茆圩乡地处沭阳县城西北部,西与徐州新沂市、北与连云港东海县接壤,距县城35公里。该村位于茆圩乡东北部,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之一。2016年2月,王军踏上厚邱村的土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对全村192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并将每户的基本资料放于案头随时备查。
为了让老百姓感受到基层党支部的温暖,王军首先开展的帮扶项目是新建便民服务中心。厚邱村老村部由于建成年代久,不仅地面墙体家具破旧,一到雨天更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如今,厚邱村村中心的道路宽敞平坦了、绿植变多了、各类健康向上的图文元素随处可见。“美化村庄对外形象,可以增加村民对本村的热爱和脱贫信心,潜移默化地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斗志,提升村民对村支部这一基层战斗堡垒的向心力,这种影响是根植于心、影响深远的。”王军说。
不仅如此,王军还先后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淮安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到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缅怀先烈;邀请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医生、护士,对厚邱村老年人开展义诊活动;多次召开由村支两委、党员群众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宣传村支两委的工作思路。
王军通过走访发现,厚邱村近4000亩的承包地以小麦和水稻为主要农作物,2016年之前村集体资产几乎为零。而低收入户致贫原因多为因学致贫和因病致贫,或是年迈丧失劳动力,或是遇到车祸等突然变故。对此,他建议上级领导对百户特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对贫困学生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对大病贫困户开展补偿性救助活动等。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江苏中行已经通过王军以项目的形式向厚邱村捐赠善款162.8万元。这份爱还将继续。王军的议程表上,还有很多目标未完成:对村内的排水进行优化整理;在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小型厚邱村史文化陈列馆;以老年康复、儿童娱乐为切入点,适度增加体育设施,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功能等。
王军带领村干部学习党章
帮扶就要啃“硬骨头”
厚邱村村北的出行道路还是传统的土路,到了汛期,路很难走。“路不好走,咱这彭庄北的小伙说媳妇都比别的地方难上几分!”一位老大娘对王军说。
王军琢磨着为村北的出行道路铺设砂石,然而,在重新规划路径时却遇到了“宅基冲路”的风水问题以及清障问题。原来,新规划的道路当中有村民栽种的树、圈的小菜地等。当修路与老百姓的自身利益相冲突时,部分村民就要起了赔偿,或是不配合修路。
这些困难让没有干过农村工作的王军苦恼不已,觉得自己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我转念一想,错过这次帮扶的机会,不知要过多少年才有人来解决这个问题。”王军想起老大娘的话,便又坚定决心,拽着村干部一次又一次去现场,反复劝说、开导,不断调整新路走向,各种问题也都逐步得以解决。
排灌渠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而厚邱村原有的排灌渠和现有的农业发展不相适应,每年无效耗电成本支出较大。2016年底之前,该村排灌渠工程整理工作完成,涉及排灌渠12000米、涉及农户480余户、土地1800多亩。经过对比排灌渠整理后节约用电成本30%左右。
排灌渠工程整理工作完成后不久就是开春时节,新问题开始显现。原来,排灌渠清理上来的淤泥平铺在原出行路上晾干,要到来年4月份才能平整,这一阶段路不好走,暂时影响村民到田地为麦子施肥。“个别村民有意见,找村干部抱怨,我当时有点生气,觉得好心还办坏事了。”但他转念一想,这个意见不正是下一步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方向吗?面对不理解的村民,他释然了。
扶贫先扶智,王军还牵头为厚邱村小学周边铺设了水泥路,为校门口和围墙边进行绿化,新建小型篮球场和足球场操场,同时还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安装了空调。
一年半过去了,看着民生项目一个一个落地,厚邱村村容村貌越来越好、老百姓的逐渐认可自己的工作,王军感觉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鼓励青年回乡创业 提升村民“造血”能力
基础设施完善后,王军开始考虑扶持一批农业产业项目,让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有机会、有平台脱贫致富,并带动村民就业脱贫。
其实,驻村没多久,王军就接触到本村一位80后海归小伙范月鹏。2012年,毕业于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的范月鹏被肯尼亚一家公司看中,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工程项目工长、项目副经理等职务,年薪近20万元。“虽然在国外生活了5年,但还是不习惯,每逢过节,就想回来看一看。”谈起国外的工作和生活,他颇为感慨,虽然工作稳定,薪水也不少,可是每一次回家他都舍不得走,他觉得还是家乡的饭香,家乡的天蓝。于是,他萌生返乡创业的想法,2016年2月,范月鹏辞去国外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
可是干什么好呢?为此范月鹏可没少动脑筋,和王军也至少深谈了3次以上。经过市场考察,并结合地理优势,小范决定搞龙虾养殖,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经过可行性研究后也全力支持。2016年四季度,范月鹏完成土地流转130余亩,在土地整理和虾苗培育之后,今年3月份就开始养殖。和小范类似,在外打工的厚邱村青年彭某,也于2016年决定回乡自主创业,并选定蔬菜瓜果大棚种植项目,目前总体投资规划是30亩。
经过村支两委的积极推动,特别是在中行援建项目资金和益农贷注入之后,一批有志青年的创业激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行动。据悉,中行为厚邱村提供的帮扶资金总额45万元左右,而这些项目可以为村集体每年带来12万元经济收入。
一年多的帮扶工作让王军从起初被认为是个“走走过场”的挂职干部,成为如今干部群众口中 “能吃苦、会干事、说到做到”的实在干部。这个经历也被他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老百姓做实事,必须实地调查研究,才能把准脉、下对药,同时勤跟进、不懈怠,才能保证目标达成。”他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