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于10月30日在上海财大金融学院“2016国际与国内金融形势”校友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谈转型升级,我想从一个行长的角度来讲银行应该怎样考虑转型。
对于一家银行来讲,之所以要转型,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的经营环境变了,原来的经营方式、经营形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或者说经营不下去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变了,有了新的赚钱的方向,迫使你必须采用新的方式去赚这些钱。好比说,刚才我们张勇校友,他的阿里巴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面对互联网时代,银行有没有新的机会赚钱?我觉得银行在这里面有新的机会赚钱,但不能用原来的方式来赚钱,需要转型,需要抓住新的机会转型。刚才张勇校友讲到,他发明了“双11”节,这是很有创意的一个主意,而且效果很好。但是当你们在狂欢的时候,最紧张的是哪个行业?为了“双11节”这一天,我相信阿里巴巴,包括张勇校友肯定很紧张地在做许多筹备工作。在座的各位也可能在摩拳擦掌准备血拼。但是我告诉你们在幕后最紧张地在做准备的是商业银行。就像前段时间因为G20,杭州方方面面都在进行安全检查。商业银行从现在开始已经在科技上做准备,所有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后台的安全检查,要保证“双11”这一天,各位在阿里巴巴血拼的清算能够及时顺利完成,保证交易支付能顺利完成。去年“双11”时,整个中国这么大的交易量,当阿里巴巴展示它的营销成果的时候,是一个狂欢。但是在西班牙那边却是网络瘫痪,为什么?因为西班牙银行业清算系统的容量和清算能力跟不上他们海量交易实时支付的需求。当然在这个为大家网上购物服务的过程当中银行也赚钱了。所以转型必须去看市场的环境。接下来我就讲讲现在银行为什么要转型。
首先,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在变。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国际政治经济架构转型的关键点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可以说到08年是戛然而止了。此次全球化进程的停滞,不像原来一般说的经济周期,经济下降以后又会重新恢复。我觉得此次不一样,即使重新恢复也是一个新的世界,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结构。那时,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与08年以前是不一样的。这一系列的变化,对银行来讲是机会。银行怎么转型来适应这样的业务机会,包括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在进行的境外并购等,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二个方面,国内经济结构在调整,包括供给侧改革。
这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经济发展,更是带来了新的行业、新的业态。这些新的行业、新的业态与传统的生产加工型为主的行业和业态有很大的不同。面对这些新的行业、新的业态,银行怎么去服务它们?大家可能也关注到现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为什么?我觉得主要原因是银行懒了,还在用原来服务简单的生产性企业,或者说加工型企业的方法在思考问题。比如说,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感觉不放心,不能给他贷款,不知道怎么给他服务。即使想服务,如何服务,如何风险控制,谁也不知道。所以,银行要改变业务方式,包括对风险的看法。
第三个方面,企业形态在发生变化。
原来银行看企业,基本上是从传统生产型企业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考虑的是简单直观的投入产出,而且总体上是以单个企业的概念来考虑它的问题,包括企业的流动性等。但是现在的企业,包括阿里巴巴,更多的是集团性的企业,而且现在的集团型企业和原来的集团型企业也不一样。比如说,阿里巴巴与万象集团,万象集团从一个小作坊、乡镇企业,变成民营企业集团,它的发展就是从自身慢慢的发展壮大的,从一个小作坊变成一个工厂,做大以后搞分厂、分公司,又到美国设了机构,现在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集团。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集团是属于量的扩张,有些集团是属于产业链的扩大,有些集团是属于多元化经营的扩展。但是现在的集团企业,包括阿里巴巴,已经不是这种发展方式,现在许多企业的拓展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进行,而且这些并购和传统的观念也不一样。如果说按我们传统信贷的概念来看,并购一个企业,要看这个被并购的企业技术怎么样,生产设备怎么样,产量怎么样,销售价格怎么样,原材料成本怎么样等等。还要看并购资金投下去后多少时间可以收回来,这是我们传统的评估风险的方法。但是现在并购的目的都跟以前不一样,可能是增加产量,也可能是丰富产业链,也可能是多元化,还有可能是要把竞争对手吃掉,提升市场占有率,所以根本就不是简单直观的投入产出问题,就好比上海以前的“美加净”被卖掉以后,就在市场上消失了,人家根本不需要再生产“美加净”这个产品。还有一些可能是概念性的,并购之后要装到某家上市公司里。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些企业行为?这些是企业的形式在变,不仅是行业的变化,形态也在变。像当下的房地产公司,它们的融资不再靠简单的项目开发贷融资,而是集团本身在强化融资能力。
第四个方面,商业模式在发生变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作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核心企业,比如说海尔电器,采购铜管、采购钢材,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至于上下游企业经营的好坏跟核心企业没关系。但是现在的核心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产品质量,它对上游企业不仅有一个挑选的过程,还要有一个培训、培养的过程,要使得上游企业提供的所有原材料都能够保证质量的稳定,交货的及时,量的准确。对它的下游企业也要进行培训,包括对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了,银行该怎么办?这中间有没有机会?作为银行来讲是有机会的,但我们要有新的经营方式去适应。又好比说,个人以前的金融活动和生活是分开的,要用钱得专门抽出时间去银行取钱,有了支付宝之后,个人的生活,与金融活动就融合到一起了。银行同样需要转型去适应它。
第五个方面,人民币利率市场化。
相信在座的肯定有很多人在研究。很多人说,包括很多行长都在愁,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的利差越来越小,银行生存越来越难。因此,银行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利差是资金的供求关系确定的,它不会因为利率市场化始终是收缩的,一定是波动的,所以这不至于促使银行转型。第二个错误,如果说利差是缩小的,再强调议价能力也没用,这是市场的力量,不是议价能力的问题,所以你想在议价能力上来考虑,是没用的。那么利率市场化,到底对银行影响是什么?首先利率是资金的成本,也就是说银行原来的资金成本是固定的,现在变成是浮动的,银行的算账方式必须跟以前不一样。银行在创设产品时,要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与企业之间的算账方式也要转型。又如此次营改增也促使银行转变核算方式。
第六个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同样的道理,汇率是货币的价格,是货币价值的尺度。本来是稳定的一个尺度,现在变成一个不稳定的尺度。银行需要适应这样的变化。
第七个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好多银行家在说,由于金融脱媒银行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不是这么认为的,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要考虑怎么参与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找到其中的机会。比如说利率市场化带来人民币的衍生产品市场。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带来了人民币和外币之间的波动,同时也带来人民币和外币之间衍生品的需求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推进,随着债券品种的丰富、利率曲线的丰富,与债券相关的衍生品市场也必然有个成长过程。这些对商业银行来讲都是机会,而不是悲哀的理由。
所以,希望在座各位能够为银行多研究一些上述问题,帮助我们寻找赚钱的机会、赚钱的方向。
至于说银行到底如何转型,我想每家银行有每家银行的特点,每家银行有自身的定位,没有统一的模式。我不赞同交易银行、流程银行的提法,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银行的转型关键在于实实在在去做什么。第二个,前面我已经讲到,现在银行已经懒了。93、94年开始引进了国外的一套风险管理方法,包括前后台分离、准入门槛设置以及风险管理工具等。虽然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使得我们的风险管理过于依赖前后台的分离、门槛设置和工具的运用,而忽视了人自身的作用。但是,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社会。一方面有一定的经济规律,但经济规律和不确定性是同时共存的。所以,经济规律包括风险管理规律的运用不能简单的机械的套用,还要考虑那些人的不确定的因素。因此,风险控制还是要实实在在地深入到经济实际当中,去了解企业运营、经营模式的变化,找到适合它的服务方式,同时也就找到了它的风险点。而不是简单的说,要有抵押才能给贷款。所以,我觉得银行的转型不是简单的说几个型,或者说是几个化,而是说要去了解自身的经营环境,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来确定转型的方向,包括服务的对象,产品的创设方式等等。
提问回答环节:
提问人:
我想问一下刘行长刘校友,我是一个大三的学生,我其实在暑假的时候去一家银行有一段实习的经历,接触了一些就是跟信贷有关的业务,给我感觉就是银行在信贷的把控方面,就是风险把控方面还是做得非常严格,那么在现在就像您所说,现在实体经济不是很景气的环境下,我想问一下,就是银行该怎样做好对公司企业的这样的融资的支持。
刘晓春:
谢谢你这个问题。我想从实际的角度来出发来回答,不是说简单的1234。我刚才讲了,对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去了解具体的情况。这里我有一个比喻,当我们从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出发的时候,是希望经过三峡、长江最后进到东海,不是在途中去找避风港、安全岛。所以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不是简单的去规避风险。
第二,我们确实可以在风险防控中找到一些规律,比如说企业的流动性管理、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管理等。但是还有很多企业的经营方式不一样,盈利模式不一样,交易方式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相同的风险控制方式去控制风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信用卡是个人消费信用贷款,这个描述很清楚,不需要抵押,就是一个信用贷款。但用途是个人消费。银行控制风险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大数法则,大多数人95%或97%以上,不会恶意违约。第二个,风险额度控制在你的年收入以下。也就是说,这张卡即使全额透支,客户一年的收入是可以覆盖的。在这两个控制的方式下,银行总体上是放心。但是如果说拿信用卡去做经营活动,银行还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控制风险肯定是要出问题的。从企业角度来讲也一样,虽然它总体上有流动资金需求,有技术改造需求,但是不同的交易方式,风险点是不一样的。银行应该去了解这些风险点,然后根据风险点来控制风险。但是,银行现在存在简单化统一处理风险的问题。再比如说,准入条件,我认为银行的风险准入标准应该是最低的风险容忍度,而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体现在在这门槛之上如何把风险控制住,而不是说用这个门槛来挡住一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