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近日,央行发布《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其中有关互联网金融支农扶贫创新和实践部分备受关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报告从4个方面对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服务的关系作了深入解读,体现了决策层对于以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作为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之一,应该在农村得到优先发展。
成本低是优势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口径涉农贷款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部贷款余额28.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由2945个减少到1570个;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和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由9个增加到25个。在银监会《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引导下,通过设立标准化网点、开展简易便民定时定点服务、布设自助服务终端等多种服务形式,金融服务已覆盖52万个行政村。全国已有1045个县(市)核准设立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达到54.57%。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但在一些地方,农村金融服务基础弱、网点少、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现有金融体系不能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信息化、网络化金融服务方面有所欠缺。
陆磊认为,要推动“三农”金融发展,不能单靠扶持,还要寻求政策支持和商业可持续之间的合理平衡。互联网金融的突出优势是成本低,在农村地区应优先发展。
率先尝试
事实上,一些金融机构已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大力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加快服务点和助农取款点建设,建设离行式自助型银行和金融便利店,为农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金融服务。
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邮储银行推出了NFC移动支付服务,并逐步探索发展移动展业,通过移动终端为客户办理各项业务。目前,小额信贷移动展业功能已在福建、河北成功试点。同时,邮储银行正在与母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合作,通过中国邮政推出的“邮掌柜”电子商务平台布局农村电子商务。
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研发助农服务E终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存取款、转账查询等便捷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在这方面走得更远。2009年,宜信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合作,推出了“宜农贷”P2P平台,通过网络协助城市出借人为贫困地区信用良好的农村妇女提供“一对一”在线借款。截至2014年末,“宜农贷”已惠及逾1.3万余农户,还款率达100%。
融合是方向
陆磊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升级,最初只依托线上用户互动交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正采取跨界融合的方式,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使得一些地区客户即便没有银行网点、ATM机具,也能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非现金交易。“互联网金融轻营业部、轻网点的特点,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低成本优势,与此同时,客户无需购买新终端,只需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上附加功能即可,也大大控制了用户的使用成本。”陆磊说,降低交易成本是推动互联网金融渐进式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宜信CEO唐宁看来,农村互联网金融正面临大的机遇。首先,技术的成熟和数据的积累使得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农户成为可能。其次,更多的80后、90后农户已经使用互联网,他们更多依赖网络获取信息、消费和社交。可以说,农村金融在近几年出现了历史性的破局机会,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贡献。
然而,中国的农业问题复杂,南北差异大,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机构相对滞后的矛盾尤其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陆磊认为,很难用一种农村金融模式覆盖全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要发挥金融产品的创新性,发展差别化的金融服务、线上服务,“发达县域提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一定适合传统农业地区,不是干一单就适用全国的概念”。
针对“互联网将颠覆传统金融”的观点,陆磊表示,传统金融机构“以客户为中心”和互联网企业“以用户为中心”的两种理念以后会相互融合。双方都会发生改变,而不是说谁吃掉谁、谁颠覆谁,关键要看谁更能适合所覆盖地区的农村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