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寸土寸金,养老设施建在哪里?
●专业人手不足,服务力量来自哪方?
●机构各自为战,医疗养老怎样融合?
●老人不愿离家,居家养老如何更高质量?
养老,是城市温度的检测仪,也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必答题。上周,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南京举行。南京的诸多创新实践,被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及兄弟省市民政工作负责人点赞。
截至2018年底,南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46.8万人,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262个、养老床位5.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9.7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80%;养老机构医养融合型床位占比80%。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南京破题大城市养老“四问”,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南京将持续强化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持续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持续壮大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园。
◆一 问:养老设施建在哪里?
【新闻镜头】 家住雨花台区梅苑新村的杜建萍到家门口的菜场买完菜,再穿过一条马路,就进了南山护理院,她每天都来这看望94岁的老母亲杨进英。坐落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南山护理院,周边有多个小区,原先并无养老机构,善水湾小区建设时,按规划要求,要配建1700平方米的养老设施,这就有了南山护理院。
规划先行,活化利用闲置载体
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区增加养老设施,土地和空间资源无法回避。南京用四个明确,解决了养老载体供给的问题,2017年以来,南京共规划新增养老服务设施面积125万平方米,增加养老床位3万余张。
2017年,南京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明确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全市城市详规一体衔接,确保新建商品房小区按相应比例配建养老设施,用规划解决了养老设施建在哪里的问题。同时,南京明确把民政部门纳入全市规委会成员单位,全程参与每个建设项目控制详规审议,解决了民政部门在规委会中的发言权问题。南京还明确养老服务设施新建、配建、改建的具体程序,解决了建设指标如何落地的问题。此外,南京明确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消防手续简化流程,解决存量资源转型做养老的“旋转门”问题。
以政府为主导,南京灵活盘整各种公共资源,按照“两无偿一优先”的办法发展养老设施,明确提出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
在聚宝山公园,玄武区与银城地产合作,在公园“边角料”上建起聚宝山颐养中心,增加180张养老床位。在郑和公园,秦淮区放弃每年200万元的租金收益,拿出1500平方米原区图书馆,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并通过招投标交由悦华养老服务中心运营。
而在社区层面,目前南京共有42万多平方米社区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占社区用房总面积40.1%。全市共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11个,社会力量运营比例达89%。
政府拿出空间资源,消化了新建养老机构的最大成本,让其轻装上阵,同时这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身养老事业。
【专家点评】 张 翼(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近年来,南京在探索养老模式、养老体验、养老实施、服务质量、人才队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尤其积极探索将养老规划嵌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之中,实现养老服务端口前置的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二 问:服务力量来自哪方?
【新闻镜头】 11日上午,36岁的冯丞俊拿着老人衣物走进博爱老年公寓的洗衣房,10分钟前,公寓内的一位失智老人尿湿了裤子。作为管床护工,他要帮老人清理身体,换洗衣裤。已经在老年公寓当了7年护工的他,目前月薪4000左右,公寓包吃住,尽管收入不算高,但赵刚自己觉得挺满足。
拴心留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当前,南京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4万的速度增加。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呼唤更多的专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在城市养老机构专业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的大背景下,南京如何破题?
专业养老护工,工作强度大,薪资待遇低,职业认同感也不高。为壮大养老服务专业队伍,近年来南京出台一系列“拴心留人”创新举措,针对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次性给予3—5万元“入职补贴”,对所有工作满1年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同时,市属高校开设养老行业经营管理、老人照护等方面专业班次,民政与相关高校合作开设老年服务专业学历教育,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储备,目前全市养老专业人才达9000多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员工较2012年增长2.4倍。
专业人才的增长速度,依然无法赶上深度老龄化的脚步。“目前南京专业养老人才的供需关系,大约保持在1:3的比例,也就是三个岗位抢一个毕业生。”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专业负责人石金武说,尽管如此,养老行业服务人员的主体年龄,依然是45岁以上,且外来人员居多。
增加养老供给,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南京是最早在国内实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的城市,如今全市121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领到了社会组织的“身份证”。此外,南京还有一支人数超过2.6万的养老志愿者队伍,社区自发的志愿队伍,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低龄照顾高龄的方式,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家政保洁、精神慰藉等基本服务。
2018年10月,鼓楼区“时间银行”正式上线。市民通过为老人提供公益服务,将服务时间计入账户,待到志愿者年满60周岁时就可开始享受等时服务。这种以服务时间换养老时间的创新模式,有效缓解了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的矛盾。目前,南京正创新发展这一互助养老模式,力争在2020年前建成全市统一、权威的时间银行,推动具有南京特色的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
【专家点评】 赵 斌(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南京从政策层面给予养老从业者各种支持,有效缓解了养老稀缺人才的流失,激活了多元社会力量。建议南京建立养老人才的地方标准,将养老从业人员的薪酬与之挂钩,打通他们的晋升通道,激发服务热情。
◆三 问:医疗、养老怎样融合?
【新闻镜头】 位于建邺区的九如城千手康养中心三楼,老年人围着桌子在唱歌。吴祥征老人刚服完药,这几天,老人哮喘老毛病又犯了,幸亏二楼就是护理院,医生给他开了胸脉五肽和氨溴索。院长马春曦说,过去养老院中的老人生病,只能送到附近的医院,如今有了护理院,就能实现医养一体化,老人方便,养老院也省事了。
双向互动,满足“刚需中的刚需”
大城市养老过程中,老年人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医疗康复已是养老领域“刚需中的刚需”。
近年来,南京着力打通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体制障碍,仅2018年,全市就新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93家,医养结合床位占比超过80%。
为改变养老机构“只养不医”,医疗机构“只医不养”的传统局面,南京成立医养融合领导小组,整合民政、卫健等10个部门协同推进,出台6项医养结合政策举措,覆盖机构、社区、居家不同层面,推动“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实现双方资源的合理流动。经过多方协调,南京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养老院医疗护理医保支付已经实现全覆盖,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养老成本。
鼓楼区的瀚瑞老年人服务中心最近刚刚完成扩容,这家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有100个医疗床位,近200个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常年处于满员状态。”负责人梁飞介绍,该机构目前有7名医生、18名护士、6名康复师,另外还有2名药剂师,已经能实现了小病就地治,大病就近治。下半年,梁飞准备继续增加医疗床位,以满足更多老人的需求。
在南京,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被打造成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雨花台区和怡老年照护中心,就是由赛虹桥的卫生服务中心转型而来。2016年底,该中心将80张使用率不高的床位划设为养老区域,成立养老机构,主要收治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实现“楼下看病,楼上养老”,医疗和养老互联互通。
【专家点评】 赵 斌(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医养融合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南京已经建立起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互通渠道,未来还应提高对接效率,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确保中转顺畅。
◆四 问:居家养老如何更高质量?
【新闻镜头】 在鼓楼区逸沁园小区刘永德老人家,居家护理员王芳正在打扫卫生。去年,为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护,刘永德的家人与朗诗·常青藤签下协议,成为鼓楼区第一批家庭养老床位。按照协议,机构每个工作日将为老人提供一小时的服务,或是居家护理员进行家政服务,或是社工陪老人聊天解闷,如果有需要,康复师还可上门按摩护理。
精准服务,把养老机构搬到家里
养老不离家,是大部分老人的心愿。在“9073”(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下,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事关老人人生最后一程。
2018年,南京鼓楼区率先试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将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引入老人“床边”,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在全市推广,截至2018年底,全市开设家庭养老床位3150张,相当于在片区内建设了30家中型养老院。按养老机构床位的标准,对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提供上门养老护理服务,并运用互联网+手段,远程监测老人身体、生活状况。家庭养老床位既有效解决城区养老床位供给不足问题,又能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是居家养老的提升,是机构养老的延伸。”鼓楼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家庭养老床位,配备了智能摄像头、智能床垫、紧急呼叫系统、烟感报警系统、漏水报警系统、红外线监控和卫生间适老化改造,这套“标配”,成本大约3000元,试点期间,这笔费用均由政府承担。
家庭养老床位,迅速在全市铺开。地处黄金地段的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将年租金200万的服务用房无偿提供给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使用,重点发展家庭养老床位。近8个月以来,已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06张。
为确保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质量,南京还建立了家庭养老床位综合运营补贴及评估机制,鼓励3A级以上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并由市、区级信息平台统一实时监管。
【专家点评】 吴亦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家庭养老床位是南京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创新实践,它的出现,让家庭护理更加规范。未来,机构、社区、居家要更好地实现空间联通,进一步放大机构的专业性和居家的便捷性。
本报记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