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介近几十年的发展,彻彻底底地重塑了我们人类的整个社会。它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与共享,让整个社会的效率成指数级提升,几乎让万事万物都接入网络,成为了网中一端。只是事物皆有两面性,福祸双依这一真言也再次在网络技术这里得到了验证。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正在渐渐显现。
整日捧着手机的“低头一族”随处可见,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习惯于透过电脑、手机、iPad的屏幕去认知和接触这个世界。正如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玛丽·K·斯温格尔新著的书名《劫持:手机、电脑、游戏和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行为与进化》,我们人类好像已经被网络媒介所劫持,数字滥用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问题。我们没日没夜地用手机追剧、刷微博、刷朋友圈,我们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去联系亲人和朋友,我们上社交网站去结识朋友、发展恋情,我们玩网络游戏打发时间,我们寻觅帅哥靓女图片和视频满足自己……我们几乎24小时在线,却花费越来越少的时间去经营我们真实的生活。网络媒介准备了取之不尽的娱乐资源,时刻准备着给我们的感官带来各式刺激,让我们保持兴奋。而我们也在这种兴奋中乐此不疲,不断搜寻着下一个更兴奋的资源。
可怕的是,与一场音乐会、一个约会所带来的兴奋不同,网络媒介的兴奋资源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电邮、短信、视频电话、微信、微博等任何形式传达。因此,我们只能时刻保持着兴奋状态,时刻保持着期待,时刻处于焦虑的状态。这种兴奋、焦虑的状态,让我们慢慢忘记了如何回归安静、如何让自己放松,大脑永远得不到休息。同时,这种无休止的兴奋也造成了很多人对网络的成瘾,在心理、精神和生理上遭受实实在在的伤害。美国媒介环境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断言,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除了对个人健康的威胁,网络媒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颠覆性的。深入的对话在我们今天已经是一项奢侈的行为,家庭成员间、朋友之间很少再有面对面坐着就一个话题互相讨论、深入交流看法的机会。就算大家偶尔能坐在一起,更多的也是每个人拿着自己的手机低着头自顾自地刷屏。另一种对话方式——书信,则基本上已经绝迹,以短语和表情符号为主要表达形式的电子邮件和即时聊天工具取而代之,再没有那种款款深情跃然纸上的书信。人们好像已经不会相互间直接交流,人与人之间打交道似乎必须要一台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充当媒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当这些社会关系中间必须加上网络媒介的时候,人的定义是否将被改写?
网络媒介天生偏爱着迅速和直接,人们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新闻从长篇变成了短篇,从短篇变成了只有140字以内的微博报道,现在似乎是短视频和图片更受欢迎。一家家的报社杂志社被网络媒介挤进了坟墓,深度详细全面的文字报道愈发少见。“抖音”之类的短视频网站则更是带来了全民“刷抖音”的盛况。难怪美国作家苏珊·雅各比在《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中控诉,网络时代万物视频化,阅读、写作、音乐欣赏等提升人民素质的传统手段正远离大众,人们正变成一个个终身视频消费者。网络媒介还有着让全世界观念相似的人“联合起来”的潜质。算法技术和社交媒体让人们更多地和自己观念相似的人形成跨越地理空间的虚拟社群,让他们相信自己听到和看到的就是一样的。苏珊·雅各比相信美国关于愚蠢的标准正越来越低。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有过大学教育经历的美国人中只有23%的人能成功在地图上辨认出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以色列这几个中东国家。
实际上,游戏本无罪,反而非常重要。在《心灵深戏》中,美国学者戴安娜·阿克曼相信,游戏远比人类的历史文化久远,它是进化的基础之一,帮助包括人类在内的智慧生物从出生开始自然而然地学习并掌握在世间的必备生存技能。但这一论点在电子游戏世界却不适用。电子游戏里世界的规则和我们现实世界的规则大相径庭,甚至是完全颠倒。那里甚至暴力和杀戮都是合情合理的。非但不会被处罚反而会被奖励,例如大名鼎鼎的“吃鸡”游戏。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整日打电子游戏的孩子,一放下数字设备回到现实世界,就会屡屡犯错。这固然一方面是因为孩子都天性容易犯错,另一方面则更多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电子游戏中那个虚拟世界的规则,而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他们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至于其他网络媒介的负面影响,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就有过总结,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事实上,事物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信息技术也肯定是利大于弊。人们无需因噎废食,数字滥用现在仅是一种局部的社会现象。中国的先贤早就说过,人实役物,非物役人,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人类历史上,酒精、烟草、吗啡等成瘾物品,最终都没有因为滥用而毁灭人类,反而在人类的控制下为人类所用。在信息技术远未结束、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今天,人类需要做的也应该是扬长避短、未雨绸缪。我们在享用网络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时,要学会适度,防止数字滥用让自己沦落为全时在线的欲望生物和算法机器,每天依赖网络媒介的刺激而活。在兴奋之余,我们更需要学会线下生活,学会安静和思考,回归那种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的状态。 朱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