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的羁绊、再遥远的距离,也阻挡不了我们走上回家的路,与亲人团聚。这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一种传统,从无改变。
今天的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物质发展的高速通道。不断丰富的商品、不断提升的服务和不断增长的财富,带来惊人消费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态度和观念。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他提醒道,我们必须尽快把在物质生活当中所体验到的东西描述出来,并且记住,物质带给我们奢华与繁盛,但其背后,不是自然生态规律,而是交换价值规律,成了其中关键的制约因素。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年年月月,我们劳作生息。我们步入了高频的工作节奏,不舍昼夜。工作成为生活,收入成为收获,短信代替了对话,视频代替了抚摸,我们在大型商业平台带来的消费狂欢当中无畏痴迷,我们从网购与快速送达中体会愉悦。
“把所有经济上的满足都给予他,让他除了睡觉、吃蛋糕和为延长世界历史而忧虑之外,无所事事;把地球上所有的财富都用来满足他,让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头发根:这个幸福表面的小水泡会像水面上的一样破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段名言,今天读后依然让人警醒。
时代的进步一定带给我们惊喜,物质的增加不应该与我们的心灵相悖,科技的发展理应带来一份安宁与守护。
上周,世人瞩目的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人工智能再次让人耳目一新,增强版VR技术给现场观众带去了便利,5G技术让高清赛事转播成为可能。或许,这些还都带有将来时的色彩。而同样在上周,由29.8亿人次参与的春运大潮中更加为世人瞩目,黑科技的应用让春运大军快速流转起来,350公里时速的高铁,代替人工的机器人安检,刷脸进站的快捷通道,种种新技术的应用,给回家的人们心头多了一份慰藉。
物质构造的商业丛林不应让我们迷失方向,时代的进步不是让我们的心灵无处安放。消费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消费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消费也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但是,消费唯一做不到的,是不能给予我们深藏于心底的那份乡愁。
乡愁是父母脸上的一道道皱纹,是儿女的一声声欢笑,是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一声问候,甚至是故乡的一丝泥土气息。其实,从根本上说,乡愁是一份岁月静好,是一份心底安然,是一份人生认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回家过春节,不只是家人的团聚,还是一种放松的心态,心灵的宁静。
(图片由本报记者郝军、董芳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