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银行理财产品存四大顽疾
江苏消费网 (2017-06-08)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本报记者 聂国春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近年来,理财已成为消费者的自觉行动。而银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更受居民青睐。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年)》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49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达7.42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银监会日前披露出来的数据进一步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为30万亿元。

  在银行理财规模飞速发展的同时,理财市场也乱象丛生。记者调查发现,信披不充分、“杀熟”现象多发、“飞单”频现、刚性兑付这四大顽疾已严重阻碍了这一行业的发展,从法律层面解决上述问题已显得刻不容缓。

  信披:

  关键信息被隐藏

  在道路交通管理中,故意遮挡号牌是属于最严重的违规行为之一,其被处罚的代价也是高昂的——一次扣除12分。然而,相当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却疑似故意“遮挡号牌”——即便是在兑付公告中,理财产品的投资品种依旧被笼统模糊地以类别和占比来表述。

  按照规定,银行理财产品结束或终止时的信息披露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实际投资资产种类、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销售费、托管费、投资管理费和客户收益等。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的,应当详细披露相关信息。

  然而,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者表示,自己只知道所购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大致的产品类型,而对其他信息一无所知,银行理财经理也没有主动告知这些信息,只是催促自己在购买合同上签字。

  “杀熟”:

  听信推荐遭亏损

  “我原来购买的理财产品还挺好的,后来有一天负责和我联系的银行理财经理向我推荐另一款基金产品,宣称收益更好,安全也有保障。可是没想到买入半年,却亏损了好几万元。”提起银行理财,北京消费者武女士就气不打一处来。

  在武女士看来,自己因为信任理财经理才购买了该产品。而理财经理却利用了她的信任去完成业绩,完全罔顾了她的承受能力和过往的投资习惯。

  南京的林女士过去一直在某银行买保本型理财产品,到期后,在相熟的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认购了一只银行代销的股票型基金,没过多久就亏损了14万本金。一气之下,林女士将银行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银行赔偿林女士的全部损失。

  记者调查发现,与武女士、林女士有同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这些消费者之前购买的多数是保本理财产品。银行理财经理在多次推荐,与消费者相熟并获得信任后,就开始采取“杀熟”的做法,冷不丁推荐高风险产品,最终造成消费者本金亏损。

  “飞单”:

  问题频发须问责

  来自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的80后行长张颖,今年4月18日被警方带走,由此彻底捅破了银行的“理财乱象”,“飞单”模式被引爆。

  业内人士表示,民生银行虚构并不存在的理财产品,并不是真正的“飞单”。“飞单”更主要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卖保险、基金甚至P2P网贷产品等不属于银行的理财产品。

  近年来,银行“飞单”现象频发。2014年,厦门市民黄先生在民生银行厦门分行的一个支行遭遇“飞单”。2015年6月,媒体曝光了一件发生在广发银行身上总价值767万元的“飞单”事件……

  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直言,“飞单”实在太寻常。银行竞争越来越惨烈,用老一套存款指标体系对理财经理进行考核,只能逼得他们铤而走险用“飞单”来完成业绩并赚取高额佣金。

  针对银行“飞单”现象,监管部门在全国推广理财产品购买“双录”工作。然而,专家表示,如果银行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没有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很难杜绝。

  刚兑:

  全面打破待时日

  银行理财产品大概有70%都是非保本的,但是实际上超过99%的投资者都会如约收到银行兑付的本金和收益,这就是业内不成文的“刚性兑付”规定。有业内人士概括:中国式银行理财的特点就是保本,刚性兑付走“表外通道”。

  然而,行情有好有坏,理财资金的运作有赚也有赔。刚性兑付不符合市场的逻辑,也违反“买者自负”的基本原则。

  中国银监会在4月下旬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电视电话)会上明确指出,要规范理财和代销业务,规范销售行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和揭示风险,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买者自负”,切实打破刚性兑付。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如果其中一家银行首先打破刚性兑付,无疑会影响该银行的理财业务,所以谁都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如果真要实施,必须得监管部门和银行协手,并且要由国有大银行牵头来做才行得通。

  普益财富研究员匡宸郗则认为,信息披露是打破刚性兑付魔咒的又一关键因素。“从银行的角度看,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使得理财风险很难从银行手中转移,形成刚性兑付,增加了银行的运营风险,而银行的刚性兑付显然又抬高了投资者的无风险收益预期,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匡宸郗说。

  ●观察

  立法才能治根本

  针对银行理财乱象,监管部门也一直在进行规范。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诞生以来,银监会共出台了30多部相关文件对其进行监管,内容涵盖理财业务的资格准入、销售管理、投资方向、风险管理、操作规范等各个方面。

  今年以来,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再度升级。今年4月,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银行理财业务中所存在“嵌套过多”“杠杆过高”“结构复杂”“信息披露不完善”“期限错配严重”“跨市场”等问题,并要求各家银行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报告上报监管机构。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穿透登记新规已经出炉。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必须逐层穿透,登记至最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提高理财产品透明度。

  记者注意到,监管部门正在通过立法来规范理财市场。银监会办公厅在5月15日发布的《关于印发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中明确,今年计划完成46项立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位列其中。(聂国春)

编辑:胡婕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