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松龄
毒跑道、校园欺凌、裸贷……2016年教育行业出现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密切关注。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
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教育部将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切实推进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积极加强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铲除毒跑道
中国消费者报:近两年,北京、上海等地接连曝出“毒跑道”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校园中为何会出现“毒跑道”?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聚氨酯类塑胶跑道是有毒跑道的主角,含量一旦超标,将会致人头昏、呕吐,甚至致癌。目前我国对此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
当下,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塑胶原料生产厂家基本都有自己的全套管理制度和认证系统,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检测手段。如今,这些单位面临被众多的小作坊取而代之的窘境。一些机构在制定采购塑胶跑道招标文件时,规定了最低价中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
许多体育场地施工队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特别是塑胶场地施工,施工队伍为了争取铺装业务,不惜采取超低报价方式,购买超低价的劣质原料来滥竽充数。许多中标单位在低价中标的情况下,自己无法实施建设工程,就将工程再次转包给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导致有毒有害的原料堂而皇之地进入施工现场。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业的体育设施工程监理单位,很多监理工程师对此一窍不通,缺乏体育场地基本常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基本完全依赖于施工队伍,监理也是走过场,造成监而不理。一些单位的竣工验收,多是走走过场,致使许多体育场地没有通过权威机构的专业检验检测验收。因此导致了“毒跑道”事件发生。
中国消费者报:教育部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毒跑道”问题?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出现“毒跑道”问题,我部十分重视,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塑胶跑道综合治理工作组,并积极开展排查,启动专项个案综合调查,会同国家标准委推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全面推进综合治理工作。去年6月份,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合成材料面层跑道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部署开展专项整治,深入摸排塑胶跑道使用中的问题,全面消除塑胶跑道使用中的隐患,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同时,为切实落实专项整治工作属地管理责任,我部要求各省教育厅对学校塑胶跑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逐一登记造册、摸清底数,坚持学生健康第一的原则,坚决消除塑胶跑道使用中的隐患,对经过环保、质监等权威机构检验确认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塑胶跑道,要立即进行铲除。同时,切实落实责任,坚决防止工作中的庸政、懒政、怠政现象,对因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吃拿卡要、索贿受贿等造成场地设施不符合质量标准而危害师生身体健康的,要依规依纪予以问责和严肃查处。
为推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我部积极与国家标准委对接,启动了标准研制立项、审批的快速通道,加快研制和修订标准。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工作目前已经完成。
防范校园欺凌
中国消费者报:近年来,为何会出现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情况?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校园本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在校园内屡屡发生的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欺凌事件,有一些情节恶劣、手段残忍,绝不仅仅是成长过程中的阵痛所能囊括的。
从全国范围看,校园欺凌事件在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中所占比例不高,且发生数量没有明显上升趋势。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去年年底通报的数据,2016年1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者1881人。但由于传播方式和媒介的变化,校园欺凌事件一旦发生,社会影响大,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消费者报:如何治理和防范校园欺凌?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去年11月,我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切实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发生。多部门联合发文,体现了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高度责任感和整治校园欺凌的坚定决心。
目前,我部正研究起草《学校安全条例》《加强中小学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和供教师与家长使用的《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预防指导手册》,帮助各地开展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下一步,我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完善,明确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认定标准、预防措施、应对主体及追责机制等,制定相应的保护处分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障和对中小学生欺凌暴力事件的防治。
治理校园贷乱象
中国消费者报:2016年是网贷合规元年,也是各种问题暴露最多的一年,为何会出现非法校园贷现象?如何遏制?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看似无条件放贷的背后却是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让人们认清了校园借贷看似“诱人”背后的代价。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其中,大部分大学生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陷阱,对高利息诱骗缺乏警惕心理。这成为无序校园借贷现象的主要原因。
去年,我部多次与银监会、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进行会商,共同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不良网贷风险防范及教育引导的通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对相关网络平台的业务进行规范整治,对教育引导活动进行系统部署。
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情况,我部定期排查不良网贷业务开展情况,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深入开展消费观教育,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同时,我部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引导活动,大力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广泛宣讲不良网贷典型案例。在政策的明确指导下,各地各校积极行动,切实加强引导,治理校园借贷乱象。
关爱留守儿童
中国消费者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容易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亲情的缺失、监护人大多数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监照管不到位、行为习惯养成存在一些问题。
去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为切入点的第一份系统性地明确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的国务院文件。《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全面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同时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即使父母外出务工,也不能逃避这种法律责任。要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
自《意见》颁布后,成立了由民政部牵头、27个部门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同时启动了“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全国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均陆续出台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中国消费者报:一项调查发现,农村学生饮食行为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每天吃零食喝碳酸饮料的 “不营养”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自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营养改善计划覆盖面广、涉及环节多,而且是从最贫困地区起步,基础条件比较差,管理能力比较弱,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一些地方工作机构不健全,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待遇低、流动率高,不注重营养搭配,供餐品种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食现象。另外,许多家庭及学校、学生缺乏科学的营养膳食知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营养供给不平衡,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中国消费者报:教育部如何加大督导力度,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确保食品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的“红线”。为此,我部联合相关部委,督促各地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确保所有学校食堂持证经营,进一步提高食堂供餐的比例,改进供餐条件、丰富供餐内容、改善供餐环境、提高供餐能力。我部要求,要将政府采购、集中招标落实到每一笔大宗原材料采购,严把“入口关”,坚决阻止不合格企业参与。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让任何单位、任何人不能从孩子嘴里“揩油”,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我们都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了专门办法,要求各地及时公开公示营养改善计划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情况。教育部门户网站设立了营养改善计划专题网页,解答有关政策、介绍工作动态、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并展示各地实施情况。会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展“阳光校餐”项目试点,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时监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