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我国奶源安全和营养标准落后于国外
江苏消费网 (2015-0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阅读:

  9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拟规定严禁标注“进口奶源”、“益智”等误导消费者的内容,还规定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食品安全法》,将婴幼儿奶粉的配方从备案制改为注册制。

  有媒体称,这意味着“婴幼儿奶粉管理上升至药品级别”。但也有业内人士直言,在当前环境下,国产婴幼儿奶粉药品化是个伪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药品化管理是否完全适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尚待探讨。”他表示,药品上市需要做研发、临床试验、来源控制、标准生产、渠道放货等大量工作,尽管当前国内婴幼儿奶粉的生产模式,基本能够达到药品化管理标准,“但要喝上放心奶,仍有配方和奶源两大‘拦路虎’。”

  谁来决定婴幼儿奶粉配方

  在配方研发环节,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国产婴幼儿奶粉可谓“先天不足”。

  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生优育中心名誉主任丁宗一告诉记者,虽然本次新公布的办法,严格了产品注册标准,但依然没有牵住“牛鼻子”。“药品需求决定药品研发,从配方研发上,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当前无法达到药品化标准。”

  丁宗一进一步解释,在实行婴幼儿配方奶粉药品化管理的国家,婴幼儿配方奶的配方是由儿科医生决定的,“而国内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配方是由企业决定的”。他表示,这容易造成一些企业为达标而运用特殊手段。

  三元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淞航表示,我国最早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配方大多是舶来品。“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输送了第一个婴儿配方奶粉配方。”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奶企的配方当前也大都借鉴自国外。“国外加什么,我们就加什么。一些大企业可能还有少许研发实力,但中小奶企业仍以抄袭为主。”

  那为何不将配方研发任务交由儿科医生?吴淞航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成本因素,“企业不可能投那么多钱,临床研发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当前情况下,直接借鉴国外是最经济和快捷的方式”。二是国内一些相关医生对婴幼儿营养内行,但对奶粉生产却是外行,“儿科医生在临床上虽然了解哪些营养元素对孩子好,但对奶粉的生产不在行”。

  奶源安全和营养标准落后于国外

  事实上,奶粉药品化管理已非新概念。早在2013年,商务部就曾在北京和江苏试行“奶粉进药店”,希望能保证婴幼儿奶粉销售渠道的安全标准与药品等同。但这一措施似乎反响平平。

  陈梓悦半年前升级当了妈妈,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买奶粉从来没有考虑过药店。“不是因为不信任药店奶粉,而是超市里的宝宝奶粉品种比药店齐全得多,选择面更广,而且药店里的奶粉价格也并不比外头买的便宜。”

  吴淞航也曾经试着将自己的产品推入药店销售,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无论在哪个渠道流通,产品并无任何差异,消费者担心的不是流通环节,而是生产环节。”吴淞航直言,“仅仅让奶粉流通达到药品流通的标准,无法从根本上让消费者恢复信心。”

  在生产环节,奶源成为乳品企业品质控制的重要关口,然而记者了解到,我国奶源安全与营养标准与国外相比并不高。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21条的规定,关于GB19301-2010生乳标准显示,我国乳业行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而美国与欧盟的标准为10万个/毫升。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

  此外,业内人士透露,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也成了“放心奶”路上的阻碍因素。

  江西一位不愿透露全名的奶企负责人姜先生告诉记者,我国除少数几个大型奶企外,大多数奶企尤其在奶源基地的检测技术上相对落后,无法实现抗生素和某些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无法保证进入生产领域的奶源的相对安全。同时,先进的设备往往依赖进口,价格高昂,小型企业难以承受。他表示,要加强奶源安全,提高奶源管理标准,需要不断完善奶源地的监测设备和第三方检测手段。“好奶源是好奶粉的开头,而先进的检测手段能防范于未然。”

  张永健认为,虽然奶源标准并非都是越高越好,但保证安全是基础。“高标准需要高投入,最终还要由消费者埋单,但做出‘放心奶’的前提,是企业至少要保证产品有益、安全、无害。”

  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如何重获信赖

  “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普遍信心不足。”

  张永建认为,要让消费者喝上“放心奶”,让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重获公众信赖,至少应当做到三方面:

  一是建立涵盖全过程的奶粉透明信息体系。“相关部门应该在奶粉抽检上更加公开透明,奶企在生产流程上更开放,奶源信息实现电子化、可追溯。”虽然近期国家发布了关于婴幼儿配方奶配方标准的相关试行办法,但他认为这只对婴幼儿奶品配方设置了基础标准,但对生产、渠道、监管等方面尚缺乏更进一步规定。

  二是将单一环节管理变成全程化管理。“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婴幼儿奶粉的管控是割裂的,管理部门涉及农业部、质监局、工商局、卫生部门、工信部等,每家都管,每家都有制度,但并不协同,容易形成交叉空白。”他建议,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能力,解决相关管理部门在统一事务中的前期沟通和协调问题。

  三是将“救火式”的事后管理变为“预防式”的事前管理。张永健提示,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对奶粉问题的整体治理,往往是出现在监管之后,才进行集中整治管理。“三鹿奶粉事件引起那么大风波,结果一年后上海、甘肃一些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又出现三聚氰胺超标问题,这对消费者的信心进行了二次打击,而之后奶品问题依然频频发生。管理的意义其实不在于事后诸葛亮,而在于防范于未然。”

  丁宗一提示,要让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重拾信心,关键在于坚持。“其实消费者并不情愿购买国外高价婴幼儿配方奶粉,奶粉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管理问题,也是人心问题。”他建议,造就“放心奶”需要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各方共同努力,并坚持不懈,“让国产婴幼儿奶粉有机会保持始终如一的安全品质”。

编辑:朱成林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